近日,长武法院判处一起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引发的侵权责任纠纷,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杜某承担了自身受伤的大部分责任。
2022年2月18日,杜某与家人在长武省际检查站下车,前往室内验证身份证信息并配合检查。因地面湿滑,杜某摔到在地致其腰部与手腕摔伤,后住院治疗20天。经鉴定,杜某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人体残疾等级鉴定为十级;左桡骨远端骨折、左尺骨茎突骨折人体残疾等级鉴定为十级,后续治疗费为19383元,杜某的误工期180日、护理期90日、营养期90日。杜某诉至长武法院,要求咸阳市高交大队赔偿其损失20余万元。长武法院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酌定由杜某承担70%责任,由高交大队承担30%责任。

本案系公共场所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引发的索赔纠纷。争议的焦点是:作为公共场所管理人的高交大队与权利人杜某应如何承担责任。
法院审理认为,安全保障义务是指在特定的服务或管理场所,权利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应当得到保障,义务人应对这种安全保障采取必要的、具有期待可能性的防范措施,保护权利人免于危险的义务。本案中,高交大队作为该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对进入其管理场所的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同时对该场所内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要有相应的有效预警,以防他人遭受损害,具体包括警告、指示说明、通知和保护等。具体到本案中,高交大队虽辩称其已积极协调各部门对道路积雪进行清扫,并对过路车辆进行安全警示,现场也有警示牌,并有专人提醒注意过往安全,但未提交证据证明其进行了提示说明及尽到了防范义务,且在杜某受伤后也未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故高交大队并未完全尽到安全保障职责,应对杜某受伤造成的损害承担一定责任。
杜某作为成年人,对雨雪天气导致的湿滑是明知的,其对自身行为的后果具有预见能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行为人应对自身的安全尽到较高的注意义务。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可知,杜某及其家属存在疏忽大意,对杜某所受损害存在过错。综合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并结合本案具体情况,法院酌定由杜某承担70%责任,由高交大队承担30%责任。
法律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其实暗含一个定语即“合理限度内”。这意味着安全保障义务是有边界的,公共场所的管理人采取的措施应与其本身的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
作为进入公共场所的社会大众,我们应知道的是,并非“在何地发生伤亡,何地就应赔偿”,这是不合理的加重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不仅有损社会公共利益,而且易形成不良社会风气。我们要打破“伤者为大”、“有损必赔”的思维定式,在公共场所,参加公共活动时,应提高自身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