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作为法院定纷止争的利器,既解决了纠纷又温暖了人心。近日,长武法院在庭审后圆满化解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
被告赵某驾驶小型轿车行驶至肇事点,因未确保安全操作,与前方步行的原告王某相撞,致使王某受伤,住院治疗25天,经鉴定后续治疗费12000元,误工期300日,护理期90日,营养期90日。交警部门认定赵某负全责,王某无责任。赵某驾驶的车辆投保了较强险和商业三者险,事故发生在保险有效期内。

为了加快案件进展,减少当事人诉累,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由于保险公司要扣除非医保用药,因原告后续治疗未实际发生,对鉴定的后续治理费不认可;赵某认为自己车辆购置了保险,应由保险公司承担鉴定费。双方调解意见分歧较大,调解工作陷入僵局。便决定开庭审理,庭审中,双方当事人对各自的主张发表了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据加以佐证,互不让步。鉴于双方争议较大,法官在庭审过程中征求双方意见,双方均愿意庭后继续调解。
通过庭审倾听当事人心声,法官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给双方做工作,做好原告情绪安抚工作的同时,协助双方分析案情和鉴定情况,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从法理和情理层面给双方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和解协议。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服务,只有不断的沟通、耐心地调解、才能增强当事人对法院和法官的满意度。把司法为民落实在一个个案件中,一件件实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