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礼泉法院严格落实“五链共治、法在基层”诉源治理精神,积极推动诉源治理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礼泉特色、符合礼泉实际的司法为民创新发展之路,多次得到县委和上级法院领导肯定,防范金融风险“三防三强化”模式被省高院简报登载,并得到了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庄长兴的批示,诉前化解的案例多次被咸阳电视台、咸阳政法公众号等媒体刊载报道。今年以来,我院继续深化村镇、行业、诉前三种调解模式,截止8月,我院诉前调解案件共计661件,先后出动干警200人次,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助力县上有关部门做好拆迁等善后安置工作,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缓解法院“案多人少”难题,有力保障了县域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诉源治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一、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基础组织建设
我院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形成多层次阶梯式纠纷解决体系,为诉源治理奠定坚实组织基础。县委、县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在法院成立礼泉县诉源治理指挥平台,并在各乡镇建成网络终端,实现了诉源治理远程指挥、线上调解等功能。今年以来,我院增设医疗纠纷调解、劳动争议调解2个行业调解委员会,至此我院专、行业调解委员会达到8个,进一步加强全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设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和法官工作室建设,推动诉源治理触角向基层延伸,构建了一条主线贯穿、三层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立体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二、进一步加强调解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建设
一是强化职业经费等保障。礼泉县委、政府建立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先后拨出专项经费约300万元。选聘了223名人民调解员,与诉讼服务中心和人民法庭对接,每个调解中心确保有2人常驻,形成了“以调解员为主、法院指导为辅、司法确认为后盾”的调审互动格局。二是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提升人民陪审员专业素质。今年以来,我院先后组织两次人民调解员培训,由我院资深法官就诉前调解工作相关政策规定、如何科学高效的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及诉讼审判法律知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激发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调解技能和法律素养大幅提升。三是夯实制度保障。礼泉县委先后三次听取我院专题汇报,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战略高度,县委办、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诉源治理多元化解争创平安县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我院联合综治办、司法局等机关出台了有关诉前调解与司法确认工作的8个规范性文件和7项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人民调解员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并出台了人民调解员考核管理办法,夯实了诉源治理制度保障。
三、不断创新方式,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今年以来,我院不断创新诉源治理工作方法,探索新路径、新方式,切实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是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建立“人民法庭+基层调解组织”联动调解平台,在全县每个村至少选调1名乡民代表作为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充分夯实了诉源治理群众基础。二是积极服务县域大局。今年以来,我县开展了几起大规模的拆除违法占用耕地建筑活动,拆除活动涉及群众达到百余户,有较大的矛盾隐患,我院派出法官全程参与了拆除活动,与相关人员耐心解释法律依据,帮助县委、县政府稳控局面,使得整个拆除任务圆满完成。三是提高警惕性,消灭矛盾隐患。今年6月,我县某村多名村民来到我院起诉某土地承包人,我院立案庭审查完起诉材料后,马上意识到此案有可能激化为群体性事件,第一时间与当地镇政府联系,了解案件详情,该村调解员立即参与到矛盾的化解工作中,经过多方努力,该案最终在诉前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圆满解决了40余户村民的烦心事。
下一步,礼泉法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精神为指导,加快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促进矛盾纠纷多渠道化解,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