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学作品
读《梁家河》有感:将人民始终镌刻在心上
作者:高继超  发布时间:2018-08-11 09:01:34 打印 字号: | |
  《梁家河》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成长的点点滴滴,不仅展示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更全面呈现了他为民造福的初心。七年中的每个点滴的小事都值得我细细体会,背后蕴含的伟大精神更需要我慢慢消化。即便是40年后在伦敦金融市长晚宴上,总书记依然记得在梁家河村,他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学习梁家河精神,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北京知青的眼里,梁家河村很原始。然而习近平同志没有消沉,没有气馁,他把心留在了梁家河村,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拿壮老力的10个工分,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他把自己从一个城里娃变成一个农村娃,再转换成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缘于他求真务实,干活不偷奸耍滑;劳动之余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当大队支部书记后,掌握了解每一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对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有了深入地了解,才奠定了他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基础。

  学习梁家河精神,要树立改革担当的气魄。在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同志敢想敢干,敢说敢当,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他带领群众打水坠坝、建沼气池、建铁业社、缝纫社、打甜水井等等,解决了群众的吃水、烧火、照明问题,增加了村民人均耕地面积,治理了水土流失。他不仅带领群众改善生活,他还教授其他干部管理的经验;一碗水端平、做行动上的巨人、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当干部身上要留住泥土味等一笔笔财富在梁家河传承着,在延安传承着,在全中国传承着。作为一名法官干警,我们更要身上留住泥土味,要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上;要坚持一碗水端平,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在具体个案中,全力做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认定准确、审判程序规范、调解合法自愿、法律依据正确、文书说理充分、利益平衡妥当,努力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学习梁家河精神,就要坚守一心为民的情怀。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抢着干最辛苦的差事,干最脏的活,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活,吃一样的苦……离开后,他帮吕侯生治病、帮村里修桥、通电、建学校……四十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回到梁家河,铁锁、黑子、王栓、随娃,一个个小名随口叫出;住过窑洞的陈设依然熟悉;黄元帅、酸菜等食物记忆犹新;延川话依然流利……是什么动力促使他四十年如一日帮助老百姓渡难关、谋实事、办好事,正是因为他把梁家河的村民、把老百姓镌刻在了心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15岁来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西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断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密密交织起来的绵绵深情!习近平总书记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作为一名司法行政人员,应当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在工作中要秉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根本遵循;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意,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积极投身司法体制改革,坚守对法律的敬畏和执着,直面困难,勇于创新。要准确定位职能,科学谋划工作,创新规范落实,聚焦中心、服务大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