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的一个周末,我从彬县回到咸阳家中,看到茶几上放了一本名为《梁家河》的书,拿起书坐在沙发上就读了起来,这本书的第一章《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从《近平回来了》开始,一个个场景呈现在我眼前,我仿佛置身梁家河,跟着习总书记的脚步走进一户户乡亲家里,我能听到习总书记和乡亲们用延川话彼此问候关心的欢声笑语,隆冬季节延川的阳光就洒在我的身上,我尝了酸菜,从木军塬下来看了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淤地坝的杨树苗……。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将我从关中带到了陕北,拿起来就忘了放下,直到天黑的看不见了,我和她一起来到书桌前打开灯,就这样从捧起她的那一刻打开我就再没有放下,直到那天把她读完。她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102千字,带我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旅行。在读她时,我落泪、哽咽不下十次。
从自制的煤油灯、到修淤地坝、建沼气池,一个城市青年的智慧、艰苦卓绝的精神,让我感叹。我落泪有时是太心疼,有时是被乡亲们的简单、淳朴感动,有时是被书中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义无反顾、坚持真理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感动。1975年欢送习近平入学留念的黑白照片、习近平送给王宪平的笔记本,让我看了又看,这里有最朴素的友情、有对同伴的不舍,有对共产主义事业传承的责任。从这本书的开头到结尾,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的那份感恩之情贯穿始终,遍布在习总书记说的每一句话里。
“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的不公,群众也不答应;十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 ,“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这两段话是习总书记说的,对我触动很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一名基层一线的人民法官,学好、用好这两段话是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干好工作的重要方法。我所在的新民法庭就是人民法院面向基层群众开放的一个窗口,夫妻离婚、子女抚养、老人赡养、邻里纠纷、民间借贷、农民工工资是我们面对最多的纠纷,习总书记的这两段话是我们为民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化解处理群众内部矛盾的有效方法,我们应当发扬梁家河艰苦奋斗的精神,像习总书记一样将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公平公正的处理好每一个案件。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梁家河的乡亲们是幸运的,但这份幸运源于他们的正确选择,选择信任这个来自城市的孩子。而如今,这份幸运也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应该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努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记得2005年我刚到彬县上班时,彬县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从退出贫困县,到陕西省十强县,再到如今撤县设市为彬州市,我见证了彬州跨越式的大发展,作为亲历者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深感责任重大,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