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在梁家河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与梁家河的深情厚谊。全书没有刻意的雕琢,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都朴实无华。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朋友、乡亲之间真挚的情感让人心潮澎湃!虽然离开梁家河已四十年,但他仍然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小伙伴的小名,自己掏钱给乡亲们看病,一封封书信寄托着他对乡亲们的无尽牵挂和深情厚谊。浙江大学的金立教授说:人要有高贵的品格,这种高贵就体现在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贫穷抑或富有,始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可能在某一方面并不如你的人。而习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殷殷真情无时不体现出这样的高贵品格。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带着苦涩走进陌生的黄土地,刚来到这里他经历了起初的迷茫、彷徨,但是面对陌生而又恶劣的生存环境,年仅15岁的他没有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而颓废,他接受现实,战胜困难,做到最好的自己。黄土地接纳了他,黄土地上的农民用最淳朴的感情帮助他,他人民群众的逐渐建立起浓厚的感情。“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用智慧和汗水帮助群众谋取幸福,这样的信念在年轻的习近平心中坚定起来。
他每样活计都认真去学,在劳动间隙和晚上休息时间读书学习,在劳动和学习中成长,两年后,他成了一个地道的陕北农民,任跳蚤怎么叮咬,照样酣然入睡。他说,“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侯打下来的。” 正是艰苦环境、辛勤劳动和勤奋的学习铸就了他坚强的品格,他不曾感到孤独和寂寞,因为他有强大的精神世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话语不多,体型消瘦的青年,最初的想法也曾遭遇到不解村民的嘲笑、讥讽,但他没有争辩,更没有泄气,而是一头扎进了书本里。他不仅刻苦学习更善于将书中、报纸上的理论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用来改进生产、改善生活。他认真而执着,带领村民打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做饭的基本问题;他发动社员克服重重困难为村集体造出一片最好、最肥活的田地……正是这一桩桩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让村民们认可了他,喜欢上他。积极上进的他,虽然在报考清华大学时,一次次政审通不过,他坚决不放弃,连续三次朝自己心中认定的目标努力。他的人格魅力就是这样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开拓进取克服困难、在设身处地为民谋利过程中形成的。
一个优秀的人,会真正影响、带动甚至塑造他身边的人。正是在习近平的影响下,与他当年一起工作、生活过的青年也都成了积极向上的人,他们虽在不同的岗位上,却都从习近平那里感受到进取的力量,鼓舞着他们通过奋斗实现着自身的人生价值。
读完《梁家河》,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到内心分外充实,奋斗方向更加坚定!从这本书里读到的不仅仅是习总书记的一段成长经历,更感受到了他那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敢于直面困难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将鼓舞着我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筑牢立足岗位司法为民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