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亲切感人,备受教育。习近平青年时期的优秀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踏石留印!在那个岁月,他学习文化知识仍然如饥似渴。他参加生产劳动挥洒汗水,不惧怕吃苦和困难。他和乡亲们共同奋斗寻求改变村里落后面貌,亲如一家。这个好青年、好党员、好支部书记最终在这里打下了成为党的优秀高级领导人的坚实基础。也为我们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树立了励志图强的榜样。研读这本用事实证明的党员干部成长启示录后,我们党员干部要做的,就是在工作生活中要矢志不渝、时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学习、坚持调查研究、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勤奋扎实工作,凝聚正能量、创造新业绩,共筑中国梦。
一、坚定理想信念,磨砺坚强意志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砺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谈到:“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见证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在个人处境艰难时期,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理想信念坚定,坚守初心不动摇,树立了越艰难越坚强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我们基层干部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中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宗旨、继续前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木幸福。
二、艰苦奋斗,积极进取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艰苦的环境,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现在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饿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基层法院领导干部,在深入村镇办案、宣传法律知识、下乡扶贫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埋怨严寒酷暑、舟车劳顿,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艰苦奋斗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践行领导干部务实求真的为民承诺。
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勇于实践
知识是人的指路明灯,学习能改变命运。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并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他提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通过学习各类知识,与时俱进,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努力践行好干部标准,真正为民谋福祉,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不懈奋斗。
四、心怀大局,实事求是、敢于担当
“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总书记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总书记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要心怀大局,立足岗位,从本职工作实际出发,要把那些为民利民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感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总书记当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看不到自己未来的路、也无法预估自己的未来。在那种情况下,总书记仍然坚守初心、坚持学习、坚持奋斗、坚持工作,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