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采访实录,29名受访者从各自的角度,还原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涯,讲述七年的历练和影响,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挥洒在了梁家河这片黄色的土地上,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这片黄色的土地也与习近平总书记结下了不解情缘,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同人民群众的同甘共苦、鱼水情深也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生的执政理念: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实现中国梦。
“益重青春志,风霜恒不渝”
15岁,本是享受校园时光,感受父母温暖与慈爱的年龄,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没有了青少年本该拥有的幸福时光,只身前往遥远的黄土高坡,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在当年陕北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或是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都没有让青年习近平放弃最初的理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当年与习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受访者常常将那段经历称之为“磨难”,但同样也是“磨砺”,缺衣少食,被跳蚤、虱子叮咬的满身是包,六七个人挤在一张大炕上,卫生条件更是惨目忍睹,上个厕所都近似窒息,超过自身负荷的体力劳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陕北生活,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闯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正是这种甘于吃苦,不怕吃苦,坚定目标,奋勇向前的毅力,不断积累,为习近平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回过头来看,正是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
“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彷徨”
听说,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习总书记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艰难困苦的知青生活总是被各种劳动所占有,但同样也有很多闲暇的时光,而在这些闲暇的时光中,习近平却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夜深人静时,借着月色读那本《静静的顿河》,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三晌变五晌,全民劳动”的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为了生存而奔波,填饱肚子就已经是万幸,所以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更是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始终“痴迷”读书,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古人云: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在交通、信息闭塞的梁家河,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论素养,才能提升自己的眼界。习总书记就是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用了七年的时间升华自己的思想,实现了人生的蜕变,从初出茅庐的迷茫,到志存高远走出大山,习总书记的经历是所有年轻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
“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情谊,为民谋福,是每一名党政干部的立身之本和最根本使命,七年的知青生涯,让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人生蜕变,坚定人生信念和奋斗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他时刻心里装着群众,时刻为群众着想”。习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也就奠定了他最主要的两条执政理念,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七年,他总是和朴实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哪里有困难,他就去哪里。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群众他可以暂时搁置自己个人的梦想,为了群众他可以忍饥挨饿不辞劳苦,为了群众他可以远赴千里去学习沼气技术,为了群众他可以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解衣推食”。在习近平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就让这个贫穷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村里人不仅可以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店,有磨坊......他总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听民需,解民忧”。“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习总书记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成为了国家领袖,但他依然没有忘却初心,一直在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