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为什么被称为革命圣地,那是因为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历经千锤百炼、从弱到强、走向了辉煌;延安时期所形成的延安精神一直以来是我们党艰苦创业、建国执政、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始了新的治国理政新征程。在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中必须始终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是艰苦奋斗 ,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还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1949年10月26日,在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在给延安同胞们的“复电”中,谆谆告诫“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957年3月18日和19日,毛泽东又在济南和南京的党员干部会议上,发表了以“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为主题的讲话,强调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二十天,就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并明确指出:“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 “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这些重要论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回答了延安精神的“核心”、“本质”和“思想路线”。回顾延安时期十三年的史实, 我们会对延安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开始,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在党中央统治长达四年,使革命力量在红区损失百分之九十,在蒋介石统治区损失几乎百分之百;红军从30万人减少至约3万人,共产党员从30万人减少至约4万人;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共8.6万多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10起突围,“死里求生”,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中央红军经过长征陆续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延安市吴起县)的时候,总共只有约7000人,真所谓“九死一生”;而且历经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锤百炼,指战员们饥寒交迫,精疲力竭,成了“皮包骨头”。然而,正如毛泽东当年所说:“结束一年长途行军,开始了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 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进入华北的时候,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壮大到约240万人,解放区民兵约300万人,党员队伍共约290万人。
在这十三年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励精图治,兴党强军,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说过:“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永远也离不开水。”毛泽东还以史为鉴,引经据典,向各级干部反复讲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创业维艰,守成更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更加可贵的是,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着人民立功劳”。1941年夏季,毛泽东先后两次受到了群众的“咒骂”。当时,天空炸雷,地上触电,两次劈死了两个人。一个农民骂“老天爷不开眼,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另一个农妇伍兰花(丈夫触电身亡)骂“世道不好,共产党黑暗,毛泽东领导官僚横行”。保卫部门闻讯,就要逮捕这两个“竟敢如此咒骂毛主席”的“反革命”;并把伍兰花从清涧县拘押到延安城,建议判处死刑,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公审以后就枪毙,以此来稳定社会局势。 毛泽东知道以后,两次阻止了保卫部门的行动,并严厉批评他们的错误观念。毛泽东说:群众发牢骚、讲怪话,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讲了几句尖锐一点的难听话,就去追查,就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我们是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绝对不能搞国民党捕杀老百姓那一套! 毛泽东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同志一道,深刻反省,深入调查,发现“确实公粮太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陕甘宁边区政府向农民征收的公粮(农业税),由1937年1万石(1石约300斤),增加到1941年20万石;1941年老百姓还买了公债500万元,又出工出畜运输公盐6万驮(1驮约150斤)。毛泽东说:这样把老百姓搞得相当苦,说这些负担还不是毛泽东领导着搞的?雷公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我不怪说这些话的人,怪我们自己。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们共产党人应该“俯首甘为孺子牛”,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对不能把老百姓当成“牛”。后来,在党的“七大”期间,毛泽东又四次作自我批评,检讨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以后,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加上党和政府、军队工作中的失误,导致机构膨胀;1941年的脱产人员总数,相当于1937年9月的五倍。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1941年11月18日通过了精兵简政的决议。陕甘宁边区政府带头进行了三次精简,直属机构从35个精简到22个,工作人员从469人精简到279人;向农民征收的公粮,由1941年的20万石,减少到1943年18万石,1945年又进一步减少到12万石。通过精兵简政,从根本上解决了“鱼大水小”的矛盾。
1940年至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军残酷“扫荡”并实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国民党政府实行经济封锁并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加上严重自然灾害,使各个抗日根据地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正如毛泽东在1942年12月所说:“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开展了既声势浩大又扎实有效的大生产运动。1943年仅陕甘宁边区的机关和部队生产的细粮(小米)就有3000多万斤,占本地区需求总量的38.5%(不少部队实现了粮食、经费全部自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军民,终于用“自己动手”的办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毛泽东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
这些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说给人听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思想法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始终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强大的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这个强大过程中延安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弘扬延安精神。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做决策、干工作,都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个人认为,弘扬延安精神,至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党是领导核心。什么时候都不能否定党对政法事业的领导。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始终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和职责。
二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就是在司法岗位履职尽责,深怀爱民之心,尽心尽力,全力做好审判执行各项工作,通过公正办理一个个案件,服务党的事业,服务群众生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品德品味,赢得群众认可和拥戴。
三要注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要针对不同案件,该去现场的一定要去现场,该和当事人沟通的要真诚沟通,真正把我们的工作做实做细,公正裁判,依法执行,赢得群众信任和满意。
四要团结奋斗。建设法治国家不是一蹴而就事情,需要不懈奋斗 。虽然我们在不断通过改革,完善机制,创新模式,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只有这样,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为社会主义司法事业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