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是什么?我问父亲,父亲一边看电视一边说:“法官呀,就是古时候的包青天,专门断案子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在煤矿工作过,后来便正式转业成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法官是什么?我问兄长,兄长若有所思的说:“法官就是深喑法律知识,并且唯一拥有审判权的的人”,兄长是一位人民教师,已经拥有长达10年的教龄;
法官是什么?我问朋友,朋友满脸不屑的说:“法官就是不去主动调查,只凭片面之词作出判决的人”,这位朋友前不久刚经历过一场官司,他败诉了;
法官是什么?我又问母亲,母亲说:“我女儿将来就是法官呀”,母亲是一位很严谨的人,她很少说这样煽情的话;
法官是什么?我问庭长,庭长意味深长的说:“法官呀,这需要你亲身去感知”,庭长从事审判工作已经快三十年了。
法官到底是什么?这次陕西省预备法官培训授课的课堂上给了我关于法官职业最全面、最标准的解读—法官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产生,在司法机关(一般指法院)中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是司法权的执行者。但这个答案并不是我内心追求的最满意的答案。我从2010年开始接触法律,2014年走进法院担任法官助理至今。四年的理论学习,三年的实践学习,可是我仍然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大家“法官是什么”,对我自身而言,法官仍然是一个时而清晰又时而模糊的职业。因为每每经历一起案件,就会让我对对法官产生新的定义。
记得2015年我曾协助法官办理过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五原告亲属成某在为被告公司修理客车变速器时,因在下雨天使用电焊操作不当,致使起不慎遭电击死亡,但成某的亲属坚持认为因被告司机私自发动汽车,造成车辆产生高压电流,才致使成某遭电击死亡,因此私自扣押了被告公司所有的客车长达45天之久。纠纷诉至法院后,法官一方面需要安抚好五原告的情绪,一方面还要极力释明、劝解原告方尽快放行被扣押的车辆,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化,庭后法官还及时联系被告公司相关负责人,就本案原告方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及时做以反馈,只是为了在案件调解的过程中,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多争取一点赔偿款。我记得这个案子,从立案至结案共计调解了8次。
从这起案件中,我认识到,法官不仅仅是审判权的执行者,在彰显司法公正的同时,还应该肩负起扶贫救弱的社会职能;法官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者,还应该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让冷冰冰的法条温暖起来,让当事人不仅感到法律的公正,还应该感受到来自法治的温暖。
2016年我参与审理的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起案件原告方共计127人,由于原告方人数众多,案件范围影响较大,因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无论是整理原告方身份信息、核实证据材料等庭前准备,这些均应由法官助理完成的事务,当时主审案件的法官都一一亲历亲为,包括后期的卷宗扫描、上传、订卷等,她都一一过目,防止出现差错。
从该起案件中,我认识到,法官不仅仅头顶法徽,手持法槌,要下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法官,还需要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事不分锱铢,凡事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不啻于空想。
今年年初办理的一起赡养纠纷案件也让我重新对法官职业产生了新的认识。案件中的原告系一位年过八旬的河南商丘籍老人,现随儿子一起居住在陕西彬县,因儿子平时在煤矿上班,儿媳在其租住的村子附近经营一家面店,两人因为工作原因均无法陪伴在老人身边,加之老人因语言不通,很少与外界沟通,时间久了,老人无法忍受来自生活的孤独,便一纸诉状将儿子诉至法院。为了了解老人生活的现状、并保证后期能妥善解决老人的问题,案件承办法官几次前往老人租住的地方,耐心倾听老人诉说,逐渐了解到,原来老人已于二十几年前与其配偶离婚,离婚后独自一人将孩子拉扯大,并帮助孩子成家立业,现孩子经常在外,其并不缺乏物质上的东西,只是希望子女平时多一些陪伴而已。
从该起案件中,我认识到,法官不一定都是威严的,有时候身在法官的席位上,更需要的是善于、积极、耐心倾听,主动走进当事人,与当事人面对面坐在来,因为沟通是双方的。作为法官不要觉得倾听当事人的谈话会消耗时间和精力,有时候倾听也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能力,只有当事人向法官打开心结,说出纠纷的症结所在,这样法官在处理案件时才能抓住要害,及时平息矛盾。
我的父母、兄长、朋友、同事都给了我关于“法官是什么”的答案,但是我觉得,想要真正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只有不断的前进,成为一名法官,然后用一辈的法官生涯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