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霸凌?霸凌者(一个或一群人)对被霸凌者进行重复的伤害行为。霸凌的范围从简单的一对一到复杂的团体霸凌,其中必然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霸凌者,以及未必每起霸凌事件皆有的协助者。霸凌可以发生在任何人际互动的场所中,包括学校、教会、家庭、工作场所、社区等。 霸凌行为可能透过言语、肢体、集体、网络、电话、文字等媒介之行为,使被霸凌者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中(一项或一项以上)受到伤害。
近年来,一例例的校园霸凌事件让人触目惊心,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如何进行青少年教育以减少甚至杜绝校园霸凌已然成为了大众热议的焦点。青少年由于自身年龄的特殊性,一些霸凌事件成为了“法外之地”,“亲着痛,仇者快”的案例一幕幕上演。公众的呼吁声也越来越强烈,但大部分的发声都是在谴责霸凌者的罪行,甚至不乏一些极端的惩治建议。公众呼吁惩治,但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简单的为了惩治而惩治,而是希望通过惩治杜绝类似的现象再次出现,当然,也要着眼于长远,不能逞一时之快,矫枉过正,抚慰了受害者,但却造成了另一方无法弥补的伤害,毕竟校园霸凌者有其自身年龄的特殊性。最全面的考量应该是用法律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威慑失范行径,用法律的温情着眼长远,不止步于惩罚。
冷酷的法律为何对待校园霸凌时不能止步于惩罚?首先,孩子的认知简单,教育却很复杂。在孩子的世界里,打碎一件古董和摔破一个玻璃杯可能是同样的事,如果因为打碎古董就挥拳相向而不解释说明、教育引导,类似的事情还会出现,甚至成为叛逆期的常态,向更为严重的错误方向发展。其次,出现霸凌事件,惩罚不应该是焦点。在愤怒和冲动下一心只想着如何去惩罚,只会是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引发二次伤害。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应该把焦点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细心观察这次事件对孩子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孩子摆脱阴影,重建自信。这不是依靠心理医生就能解决的事,父母的作用无人可以替代。第三,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应从长远考虑,给他们改变的机会。这里所说的考虑不仅仅指的是霸凌者,也包括受伤害者,仇恨的累加、以暴制暴只会徒增心理上的负担,对于解决事件本身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同时,如果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犯了错,你是不是希望世界在惩罚他之后能给他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为了这个机会,你愿意付出所有。法律往往只评价一件事的对错,不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但是对于孩子,法律希望他们能接受教训,给他们一个机会,从此做一个好人。
惩处校园霸凌不能止步于惩罚是不是就意味着对施暴者隔靴搔痒、放任不管?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这份特别保护,会不会成为问题少年的护身符?当然不是!
有人说“惩戒是一面三棱镜,第一面是违法行为的代价,第二面是对失范的矫治,还有一方面则是公众的情感满足。只有法律的光束准确射入这个三棱镜,才能散射出七彩的光芒”。教育霸凌者的目的是杜绝类似不道德、不守法的事件再次发生,但法律的温情不能淹没他们所犯下的错误,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可以是“法外开恩”,但受害者及其监护人可以拿起民法的武器,以人格尊严和人身健康被侵犯向施虐者及其监护人提起侵权诉讼,求得经济赔偿以及对施虐者的震慑。以法律的名义告诉学生,“你错了”,也是有分量的否定性评价。虽然再多的经济赔偿也无法弥补校园霸凌所造成的伤害,但经济上的赔偿也足以给霸凌者沉重的震慑。
这就是法律的温度,这也是法律的力量——当不能求诸惩戒时,还有严密的体系捍卫不容侵犯的权利。愿每一个对公平正义的向往都得到理解,愿法律神圣的尊严得到尊重,愿校园重归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