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达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办案进程的一大顽疾。交通便利,使得当事人社会活动范围扩大,虽然通信便利,但部分当事人逃避诉讼,不接传唤电话,有时接电话,但又谎称在外地打工,与法院工作人员玩起了“捉迷藏”,凡此种种因素,导致法院诉讼文书难以送达,审判周期延长。而此时也恰逢群众农忙季节,让送达更是雪上加霜。
旬邑法院太村法庭面对当前案件激增的趋势,为了节约送达时间,提高审判效率,法庭干警只能与当事人打时间差,利用早晨或晚上送达文书,这样加班加点工作便成了的工作常态。
近日,太村法庭受理的李小文(化名)与吴光辉(化名)离婚纠纷一案,根据原告提供的联系方式,被告吴光辉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尽快完成送达,办案人员前往吴光辉的家中,其母亲已七十多岁,称自己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无法联系,儿子离婚的事情她不管,其拒绝签收传票等相关法律文书,送达顿时陷入了僵局。后来法庭工作人员了解到吴光辉每天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才会回家,于是案件承办人决定晚上前去其家送达相关应诉法律文书。下午下班后,工作人员前往吴光辉家中,等了一个多小时,吴光辉才回到家。因该案是李小文第二次起诉,吴光辉一直有抵触情绪,鉴于此,法官对吴光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给其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吴光辉最终接收了法律文书。“真是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看着吴光辉与家属的笑脸,承办法官与书记员终于舒了一口气,如果当初直接报纸公告送达,几个月后才能开庭审理案件,诉讼风险大。
办案同志回到法庭已是晚上10时,虽然披星戴月,虽然饥肠辘辘,但完成了送达文书工作,却有了一股令人轻松舒畅的感觉!
尽管“送达难”,法院审判人员依然尽职尽责,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去寻找一切能够送达的线索,穷尽一切送达手段,争取更好地为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