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难”,像一道“顽疾”,一直影响着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执行难到位”的压力一度让法院执行工作举步维艰,让法院执行法官身心俱疲。有人发出了“执行难,难于攀蜀道”的感慨。执行难的瓶颈如何突破,出路在哪?然而,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响彻寰宇,令人振奋。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表示,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坚决打赢执行难这场硬仗,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两到三年,解决“顽疾”,移除“病痛”的信心从何而来?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建立在坚实工作基础上的宣言。由面到点,且看“全国优秀法院”旬邑法院力破执行难“涛声依旧”局面的决心,让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成为了可能。
执行信息化,让解决执行难有了技术支持。执行信息化是执行工作中“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一轮、一翼。该院加强执行指挥中心作用,加大网络查控力度,与多个部门完成网络查控对接,执行模式实现质的飞跃;纵深利用“总对总”“点对点”查控系统和完善信用惩戒机制,让失信被执行人财产信息一目了然,使其“飞不起来”“走不出去”“招摇不了”,付出失信代价,形成一种让社会对失信被执行人像对待“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的局面。同时利用短信、微信曝光,LED显示屏滚动播报,住、行等限制高消费等密织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网络,极力压缩老赖生存空间。
执行警务化,让解决执行难有了力量支持。该院以执行权分权运行和执行工作警务化为抓手,实行强制执行与警务工作对接。成立“执行警务中队”,按“1+1+1+1”的模式对包括聘用人员在内的所有人员进行分组管理,采取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的模式。全面遏制被执行人规避执行、抗拒执行及外界干扰执行现象;对拒不到场接受询问的当事人采取拘传方式强制其到场报告相关情况;对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履行但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的被执行人进行拘留,强化了执行警务化的威慑力。
执行联动机制,让解决执行难多方合力。该院与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建立执行联动机制,多次进行对接,对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建议公安机关以涉嫌拒不执行判决罪对其追究刑事责任;对无法联系到的被执行人,依靠公安部门的力量查找。邀请驻该县金融机构负责人召开执行工作联动机制座谈会,建立双向“绿色通道”。如金融机构积极协助法院查询、冻结、扣划被执行人存款,对法院办案人员开通查询、冻结、扣划案款的“绿色通道”等;严禁向被查询、冻结的有关当事人通风报信,帮助隐匿或者转移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