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改革 > 机制创新
泾阳法院:锐意进取 破冰先行
作者:侯楠  发布时间:2017-03-15 15:29:09 打印 字号: | |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要实现公平正义,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司法改革带来的成果,就必须对现有的司法制度进行革故鼎新,以适应新时期法院工作的新常态、新变化、新挑战。

  2016年,泾阳县人民法院按照司法改革目标,立足自身实际,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该年度收结案均创历史新高,受理各类案件4031件,审执结3828件,同比分别上升34.5%和36.8%,结案率94.9%;法官人均结案数增长40%。面对史无前例的巨大结案压力,以围绕“十升六降四无一佳”执法办案目标,迎难而上,精准施力,抓早动快;整合审判资源,推进繁简分流,深挖内部潜力,全面加快办案进度,顺利实现了“解决当量,减少存量,良性循环”的目标,为司法体制改革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以改革促建设 实现案件繁简分流、提质增效

  司法制度改革,打破的是传统的庭审架构和管理模式。改革过程中,既要大刀阔斧、敢为人先的改,又要保证人员心不散、思想不波动的稳,如何把握这个度,将是改革成败的关键。鉴于此,泾阳县人民法院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精心制定了《司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首批入额法官初选工作方案》、《首批法官入额考核考察工作实施细则》,在全院范围内召开动员大会,进行了部署,并通过法院内网进行公布。同时,在现有审判庭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本院实际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即建立法官工作室,形成以入额法官为中心,各类人员分工协作,紧密配合的扁平化工作模式。按照1局(执行警务局)、2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审判事务管理(保障)中心)、1室(审判管理办公室)和12个法官工作室的架构设置审判组织机构。法官工作室由审判团队组成,每个工作室设1-2个审判团队。审判团队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人民陪审员组成,按照“1+1+1+2”的模式(即一个法官、一个法官助理、一个书记员、两个人民陪审员)。坚持放权与赋责并举,审判权完全由合议庭、主审法官独立行使,院长、副院长按照方案细则的要求,对其不参加合议庭的案件,仅行使行政管理权和监督权,审判权还权于合议庭和主审法官,体现出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不仅确保了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的权力,又提高了案件的审理效率和质量。

  明晰权责 推进司法责任落实

  通过制定《独任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规定》、《法官工作室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暂时规定》、《司法主体权利清单》等文件,明晰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等各类主体权责清单,取消了以往文书需要院庭长层层审批的环节,同时要求法官对承办案件质量终身负责。推行院领导办案制度,凡是入额的院庭长都要按照制度要求,亲自承办一定数量的案件,杜绝院领导挂名办案或者不办案的现象。

  坚持以便民服务为导向 落实司法为民措施

  落实立案登记制度,做到有状必立、有诉必理、依法立案。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诉讼及时登记,对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一次性告知应修改的事项,并释明工作,耐心提供诉讼引导服务,并出具诉讼材料接收表,简化办事流程;落实司法为民措施,在诉讼服务中心、执行警务局和法院外墙安装了电子显示屏,用于发布公告和进行法律宣传,利用电子触摸屏建立审判、执行案件公开查询系统,方便当事人查询信息。同时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便民咨询台,配备雨伞、老花镜等便民设施,让来访当事人切实感受到方便快捷。同时运用法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及时更新司法动态信息,构建全面涵盖立案、信访、审理、执行全过程的网络诉讼服务体系,多措并举解决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司法监督 建立司法审判公开制度

  加强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力度,强化案件流程管控,所有审判、执行案件从立案到归档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加强法官审理案件的自律性。不断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庭审观摩、优秀裁判文书竞赛和优秀案件评比活动,设立举报信箱,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每一个案子都发放《廉政监督卡》,主动接受案件当事人的监督;法院内部,每一名干警都签订了廉政责任书,通过具体的廉政标准来要求干警的自身行为,以此形成内外互动的监督网络,确保法院干警廉洁履职。
来源:泾阳法院
责任编辑:师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