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自古土地肥沃,盛产小麦。面条,自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人人喜爱的一道美食。“舌尖上的中国”更将陕西面食宣传到了极致,让人垂涎欲滴于绝妙的美食中。一碗面、一份臊子勾起的是童年的记忆、家乡的味道和那浓郁的乡愁。
在农村,衡量一个人“茶饭”手艺的高超与否,有一项标准就是能否擀一手绝好的面,妈妈的手擀面是远近闻名的。而我,虽早已为人母,可这双笨拙的手却怎么也‘擀’不出想象中的美食。以至于女儿有时叫嚷着要吃一碗手擀面,我都羞愧难当,好像是差等生永远做不对老师布置的一道难题。由于我是家中老小,“优待”自然不少,平日与女儿回娘家,厨房的伙食菜谱都由我来点。难怪平日一提起回娘家,女儿马上就会说:“你又位居上席,可以自己点菜了”。
一次回娘家,刚进门坐下,妈妈就挪着她蹒跚的脚步,问我们吃啥饭,我随口就说:“臊子面吧”。妈妈听后就去厨房和起面来,臊子面的首道工序是和面,面和的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太软,面条不筋道,没有嚼头;太硬,又不易擀开。看着已近七旬的母亲,布满皱纹的手,佝偻着腰,娴熟地和面、醒面、揉面、擀面、切面,一气呵成。不一会儿,比案板还要大的一张面就映入了眼睑,可妈妈的腰已累的直不起来了,我的心里着实很不是滋味……眼前又浮现出儿时的场景,妈妈在厨房为全家擀面,我倚在案板旁,只是流着口水不停地催促妈妈尽快开饭,妈妈总是微笑着说,不急不急,面一定要做熟。姐姐在妈妈的指导下将新鲜爽脆的蔬菜切丁,垛肉、备好臊子;哥哥卖力地拉着封箱,一把爽滑的面条随着优美的弧线滑入沸腾的开水锅,风箱大柴,一灶旺火最让面条出彩……如今,父母年事已高,大部分美食都是我们姊妹在城里采买回去孝敬他们,但唯有手擀面,妈妈一定要亲力亲为。她说总觉得饭馆的手擀面不如自己做的筋道、好吃。我和妈妈边唠家常,边准备菜品:烫木耳、切上豆腐、土豆、胡萝卜、炖好五花肉,臊子就备好了。妈妈的手擀面已进入最后一道工序,“下面”——面条从滚烫的锅里捞出,浇上臊子,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更是面条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挡,那种醇香美味,一定会让你很有满足感……
习惯劳动的母亲,总也闲不住,今年春节后又在家门口的闲置地块种些时令菜,食用起来非常安全、方便。母亲常年保持着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6月18日早晨6点多,母亲拎起铁揪,在给菜园子施肥。也许是妈妈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劳动中一脚踩空,重重摔在了水泥台阶上,造成了手臂粉碎性骨折了,做完手术那天晚上,看着妈妈疼痛难忍地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坚强的母亲却没有喊出一声。爸爸一再埋怨妈妈闲不住,经过半年的精心治疗,妈妈的手臂算是治愈了,但她的手再也很难恢复到以前那样灵便自如,但妈妈却很乐观,笑着说:“不要紧,再过几个月还可以给你们擀面……”
如今,女儿已经外地求学,节假日我们回家的频率更高了,大家围坐在父母身旁,聊聊家长里短,吃着自产的蔬菜,母亲总在身旁指导我们擀面、炒臊子。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总觉得赶不上妈妈的手擀面地道、正宗。
也许,能够再吃上妈妈亲手做的手擀面,已经成了我今生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