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是党员行为之基。信念不坚定,会导致党员人生道路偏离正确航向,不能到达目的地或在航行中触礁身亡。党员队伍中,只要“利益”不要“主义”、只要“个人主义”不要“共产主义”的恐怕不乏其人。
导致党员信念偏差的成因很多,我考虑最根本的原因是“官本位”思想及贫富差距。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等级观念在人们思想上根深蒂固。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传统的唯官唯上思想在我们心中依然留存。我国目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经济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入,权力和金钱逐渐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这种社会地位从高到低形成层层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薪金收入越高。久而久之,党员们在这种等级观念下变得越来越爱面子和盲目攀比。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资本的占有欲,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不断膨胀。社会主义也有资本,也当然存在私有欲。在党组织里,党员具有组织身份;在社会和家庭里,党员与普通群众一样,也有社会和家庭身份。这种多重身份决定着党员需要承担的多重义务和责任。这些义务和责任决定了党员必须赚取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才能有效巩固社会和家庭地位。
现实中,党员大都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担任职务,受国家政策约束不能经商,只能依靠国家薪水获取劳动报酬,与企业家、资本家相比,收入差距很大。即便在私人企业,收入分配行业差距也比较大。据说演员孙俪拍一集《甄嬛传》,能获得30万的片酬。我们国家的公务员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也不过换来几万元的薪酬,这种社会贫富差距随着资本“滚雪球”式扩张在不断扩大。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党员们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感受到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多劳也并非能够多得。如是,便有了在党员身份掩饰下的贪污腐败,也有了“老虎”和“苍蝇”之说。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党的反腐倡廉工作也趋于常态化。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理论渗透或法律、行政上强制约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体制带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风廉政建设的出路存在于经济体制本身。唯有在物质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探索消除社会地位和贫富差距的新举措,与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反腐工作形成合力,才能使党风廉政建设根基稳固、取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