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勤、脚勤、脑勤、手勤”,武功县法院贞元法庭庭长董凯,带着这八字工作法宝,在基层法庭走过10余年。
当兵出身的董凯,2005年分配到武功县法院工作。10余年间,基层一线办案的他,凭借一个“勤”字,常常奔波于风雨路途、穿行于田间地头、明法析理于村庄庭院。
“法庭工作,重点在司法,核心在为民。”董凯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根据案件情况,他经常带着案子到辖区相对偏远的乡村、群众院落、村委办公室等场所,因案而宜,按需开庭。
“我腿脚不便,感谢你们为我考虑,把法庭搬到我家门口来,为我做了主。”近日,庭审结束后,年过古稀的杨某对担任本案审判长的董凯连声道谢。
这件事发生在去年11月。董凯至今记得,入冬后的第一次降温,那一天,天气阴冷,屋外显得格外冷清。办公室电话突然响起,“娃们为了谁来管我经常吵架,我要告他们……”记了地址挂了电话后,董凯只身来到铺邑村杨某的家中。
原来,72岁的杨某膝下有三个儿子,谁来管父亲?如何来管?兄弟几人商量不到一块,他们争执,受伤的是老父亲,一气之下,杨某将三个儿子诉至法院,要求他们承担赡养义务。考虑到杨某年纪大,腿脚不方便,董凯将庭审开到杨某家里。
庭审当天,来了许多村民,董凯还找来了村干部和杨某的亲戚朋友一起参与调解,分组调解,分头调解。最终,在传统家庭美德和法律法规的引导下,儿子和儿媳妇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老父亲杨某的炕头签下调解协议,称以后会好好孝敬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
像这样的巡回审判对董凯来说,已成为一种常态工作。他说:“在案发地影响大、加之一些当事人困难或行动不便不方便来法庭,把庭审开到一线,能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法律的温度,还近距离学习了法律知识。”
在审判一线工作多年里,董凯摸索出了“六步调解”工作法,那便是以法明理、案例引导、以诚感化、忆旧消怨、冷热结合、趁热打铁。如今,这一方法,经武功法院总结梳理,在全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