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给人民法院在各方面进行舆论宣传引导带来了较大机遇,挑战和影响。作为人民法院,对法律的解释、运用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宣传,在舆论上都具有强大的“吸睛效应”,同样司法公开以及法制宣传等又必须借助新媒体谋求新的发展。本文基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以及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多元的观念,就如何提升基层法院的舆论引导能力作一些分析论述。
关键词:舆论引导 提升能力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发展迅速,新型媒体不断涌现且形式越来越多,让人应接不暇。新媒体的普及,为社会公众的情绪宣泄和意见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新媒体催生新舆情,也给舆论引导和控制带来新的挑战。法院的审判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如果对舆论引导不当,就会处于被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的审判工作,及时主动地回应社会关切,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法院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对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如今,高受案量决定着辖区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高关注度。目前,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关注和各种诉求,更多地通过博客、微信、微博、QQ、网易等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的新媒体的形式广泛表达。因此,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多元的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的审判工作,如何提升人民法院的舆论引导能力值得思考。及时主动地回应社会关切,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人民法院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让人民法院的宣传工作在探索中实践,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为审判执行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认识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有着明显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的特性,认清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新媒体在信息发送上具有即时性。传统媒体反映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新媒体却能将正在发生的事实瞬间告知公众。面对新媒体强大的舆论宣传功能,作为人民法院来讲,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来自于在舆论洪流中稍有不慎往往会成为舆论的靶心,机遇来自于新媒体强大的宣传力能更快更好地树立起法院自身的司法公信力。法院的审判工作不能回避新媒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媒体,要与时俱进地跟进。固守原有思维,陈旧方法,会导致法制宣传的滞后。对新媒体充耳不闻、不睬不理,会使得法院工作陷入舆论漩涡。只有努力适应融入新媒体才能让法院各项工作在社会舆论环境下增强前瞻性与主动性,减少负面效果,传导出正能量。
要以“精细化”为要求降低出错率。一是新媒体更加快速。法院工作受关注程度高,人们对法院工作人员言行的要求也较高,因而涉法舆论热点相对容易形成,传播速度极快,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即可形成舆论风暴。二是新媒体更加“敏感”。特别对于一些关于法院法官的负面信息容易受人关注,法院更容易在舆论中成为被批评质疑的对象。三是新媒体更易“误导”。新媒体简洁通俗的特性致使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分解肢解,断章取义,无限放大,因此可能一个小小的瑕疵会演化为偌大的污点,一个正常的事件会歪曲得面目全非。因此在法院面对新媒体的过程中要更加精细,在发布内容上要严格把关,在用语遣词上要经得起推敲,避免因为一些低级错误陷入被动。
新媒体对于法院宣传来讲,是当前的一大机遇。第一,新媒体传播快,只要抓住了正面宣传的“点子”,就可能形成强大的宣传效果。第二,新媒体有互动,更容易拉近法院与民众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同时互动性对与普法来讲也是最好的方式,在互动中增进民众对法院的了解进而有所理解与支持。第三,新媒体方式多,能够运用新型方式树立法院权威。比如通过“庭审直播”的开庭方式,上网裁判文书等方式可以让人们直观的看到案件的审理与判决,使判决更加经得起检验,底气十足公开司法过程,让司法的公正性深入人心,在具体工作中,应把握住四点要求。
一是要时刻注意自身言行。新媒体时代,信息铺天盖地,“一人一手机”就可成为新闻发布者,使得法院、法官的行为无处遁形,法院工作不能也无法躲避新闻媒体。因此首先法院要公开、公正、公平的处理每一个案件,注重司法文明作风,这是避免舆论危机发生的根本。
二是要掌握舆论主导权。要化被动为主动,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发新平台,用更为“流行”的方式将法院工作报告出来,并及时更新内容,强化与公众的交流。要占领住舆论主流阵地,有效利用自身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引导公众树立起法治意识,强化理性思维,将舆论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要学会与新媒体打交道。首先要树立自信,要主动向新媒体提供有关案件的真实可靠的信息,新媒体需要更多新闻信息点,法院无疑是重要的材料来源。第二要善于处理好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新闻要及时与新闻媒体“面对面”沟通,力促作出客观公正的报导。
四是要掌握宣传的语言艺术。当今社会,信息量极大,作为法院宣传,要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在语言文字以及报导内容上“迎头赶上”。要力戒空话套话官话,说更接地气的话,比如法院发布微博,一句话新闻,在语言上可更灵活,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另外,在宣传中,要加大以案说法、法条解析、新法推送等与民众密切相关的报导,使得法院发布的信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成为民众了解法律的“掌中宝”,唯有得到民众的持续关注,才能建立起长效的宣传机制,发挥正面宣传的功效,促进司法公信的提高。
二、运用新媒体探索舆论引导的新途径
置身新媒体时代,怎样更好地传播主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怎样更好地化解矛盾、怎样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进一步改进工作,人民法院必须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和公众参与方式的新变化、新发展,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院的新闻宣传工作,大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努力建构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全媒体、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进一步联系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是加强正面宣传引导。通过构建正面舆情宣传引导网络,最大限度地增加舆论宣传的“正能量”。建立政治处与各庭室司法宣传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的司法宣传工作网络,对调研宣传工作表现突出的干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奖励,对未完成信息投送、采用任务的庭室,按照院考核办法予以处理。结合审判实际,最大程度地挖掘审执工作亮点,推出先进经验,宣传干警风采,切实让正面舆论占领舆情高地。
二是完善负面舆情处置。建立案件风险等级评估、网络舆情日常监测、舆情通报和舆情处置引导制度。通过案件风险等级评估,强化舆情风险个案把握,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强化舆情监测通报,通过日常监测和个案重点监测相结合,实现对负面舆情的密切监控;通过启动舆情应对应急预案、召开地方电视新闻发布等方式,最大限度公布案件事实,将舆情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是搭建群众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在信息宣传引导、民意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完善舆情处置引导的网络载体。利用人民法院门户网站,开通信息发布、案件查询、院长信箱、文书发布等多个功能,实现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利用法院官方微博,实时发布法院工作动态、审务信息、法律实务等,适时进行庭审直播,加强与网友的互动交流,将法院微博打造成法院与当事人沟通交流、宣传司法正能量的新载体。
四是司法公开提升公信。狠抓司法公开工作,将法院的司法活动公开透明地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切实提升司法公信,消除群众对法院的猜疑和不信,阻断负面舆情产生的根源。通过举办法院开放日、完善便民诉讼服务窗口、利用法院微博举办“诉请民意直通车”活动等方式,公开法律所允许公开的一切内容,
五是做好舆情分析。“舆情是社会的脉搏”,随着网民队伍不断壮大,网络舆情越来越受重视。源自网络法院审判工作的言论和现实意见相互影响、融合,往往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由于参与的门槛低,同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网络舆情某种程度上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大众心声。善于倾听,及时捕捉网络舆论热点,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想法和愿望,并对群众的诉求进行整理、吸纳之后转化为决策依据,对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 增强舆论引导意识 提高舆情处置能力
一是深刻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司法工作规律、新媒体传播规律、社会公众信息需求规律,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各界了解和监督司法的新特点、新动向,不断增强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司法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能力,要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各部门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安排部署和重大案件办理情况,及时参与制定新闻宣传工作预案,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人民法院要及时利用开通的新浪微博。把官方微博建设作为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回应网民关切,有力引导舆论。并定期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舆情反馈提升制度,对舆情反映的问题,分析研判,向有关审判业务部门及时反馈,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办案质量,从源头上消除隐患。
三是变回避为正视,主动公开法院工作。面对网络舆情的正确态度,就是正视不回避,诚恳的与当事人交流,主动公开法院的各项工作,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在立案阶段实行诉讼引导,在审理阶段实行信息公开,在执行阶段公开执行过程,通过法院外网公开法院裁判文书,各种规范性文件和审判指导意见、重要研究成果、活动部署等,主动增强司法透明度,能够有效的遏制负面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在面对舆情时取得主动地位。
四是变被动为互动,掌握民需及时回应。建立了院领导值周制度,健全接待流程,畅通了信访渠道;深入辖区企业、社区、基层群众,听取他们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群众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整、改进法院工作。开通民意信箱,并不定期对门户网站、主流论坛和帖子、微博等进行舆情搜集,遇有热点或有倾向性的问题组织回复或跟帖,及时释疑解惑,消除疑虑,有效控制和减轻可能进一步演变的舆情。
五是变监测为预测,强化舆情预警研判。将舆情防控关口前移,从即时处置型向事前预警型转变,注重捕捉并分析审判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矛盾,科学地做出前瞻性、预测性的研判,做出预警,及时开展疏导工作,把握舆情控制的主动权。在特殊敏感时期,进一步加强舆情的每日搜集,做到每日舆情零汇报。
六是变引导为主导,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在引导舆情中,注重通过主流媒体发布权威真实信息,对于重大或典型案件,主动邀请人大代表、群众、媒体旁听,并通过庭审直播、录播,以案说法等形式向各新闻媒体发布相关情况,让媒体通过正规渠道对外发布权威信息,发挥法院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和影响力
提升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特点,善于运用这个平台,把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和司法公信力传送到微博等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虽然新的媒体传播格局,给基层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利用这个传播平台,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在信息上插上飞速传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网友扩大自己的网上阵地,从而在这个网络舆论场中查知民意、发出声音、引导舆情,这也是时代赋予传统媒体的使命,更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