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出镜
咸阳中院:法律冰冷也温情
——记全省办案标兵余卓君
作者:吴庆凯  发布时间:2016-04-21 10:20:16 打印 字号: | |
  4月20日上午9时许,秦都区法院陈杨寨法庭的小院内,前来参加庭审的、起诉的群众进进出出。“原被告都来了吗?”余卓君急匆匆地走到人群中问。“我们这起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都来了。”有群众应声。“带他们去调解室,先调解。”余卓君对身边的同事说。

  余卓君是陈杨寨法庭副庭长,安排完事情后,他一路小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拿起提前准备好的庭前资料准备开庭。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2015年,结案236件,创全市法官结案新高。这一成绩的获得者正是余卓君。同年,他又获全省法院“办案标兵”称号。

  “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上午11时左右,开完庭的余卓君边进办公室边说,总算调解成功了,案子能调解,原被告都满意我们法官也就跟着高兴。 

  一副眼镜、略带微笑的面孔,余卓君给人的第一印象温文尔雅。较好的人缘以及丰富的办案经验,平日里同事们则喜欢称他为“余哥”。基层法庭工作十年的“余哥”有着属于自己的法庭故事。

  2003年余卓君被任命为为法官后,在秦都区法院民二庭工作。3年后,他调到陈杨寨法庭。陈杨寨法庭地处西咸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辖区经济的突飞发展,各类民事纠纷案件频发,案件数量不断增长。“民事案件包罗万象,大多都是小纠纷、小案件。”坐在办公桌前的余卓君回忆,十多年来,办了大大小小案件一千多件,无论案子大小,对当事人来说都不是小事。

  正如他所说,办小案件,方能暖民心。辖区的王某年过七旬,十年前丈夫离世后。老两口膝下有三个儿子。随着王某年纪的慢慢增长,身体也大不如前。老人与三个儿子经常为了赡养一事争吵不休。最终,老人将儿子告上法庭。余卓君在受理此案后,得知王某年迈且体弱多病,若母子双方对簿公堂,年迈的王某心理无法承受。于是,他分别前往王某三个儿子的家中,想通过调解、劝说引导他们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最终王某的三个儿子在他耐心的规劝下,羞愧地低下了头,表示愿承担起赡养义务,王某的晚年生活也有了保障。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为了让卧床不起的老人终获赡养,他常常往返于老人们的病榻床前,解决问题纠纷;为了让剑拨弩张的邻里握手言和,他常常穿行于东邻西舍,就地调处矛盾。他说,法律冰冷但也有温情。这份温情,余卓君曾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时隔两年,却令他至今难忘。

  两年前,即将大学毕业的张某在一家单位实习,一天,他走到世纪大道时,被一辆行驶中的车撞伤,后经相关单位处理,未能将矛盾化解。张某因务工费一事将车主和保险公司一同告上法庭。接受案件后,余卓君了解到,张某的家在外市,经济困难加之其母亲患病,行动不便。原告张某要求赔偿自己生病期间的务工费,而被告保险公司则认为对方是学生,赔偿费用中应不包含务工费。“虽说张某是学生,但在特定的环境下,他脱离了学生身份,而且实习过程中他是有劳动报酬的。” 余卓君多次往返与原被告之间调解此事,最终调解成功,张某也获得了应有的赔偿。考虑到张某母亲的不便之处余卓君将本应原告自己前来办理的领款手续提前帮其办好,这让张某全家感动不已。

  本以为案结事了,然而事情并未结束。几天后,张某母亲专程来到法庭,她说虽然自己行动不便,但想要亲自来说声谢谢。

  多年的工作中,余卓君还总结出办案“四大法宝”,那便是嘴勤、脚勤、脑勤、手勤。他凭借自己的法宝,获得群众的信任。
来源:咸阳中院
责任编辑:师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