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之窗 > 法官论坛
乾县法院:浅议“三新”教育之精髓在审判工作中的意义
作者:范严忠  发布时间:2016-03-17 09:00:42 打印 字号: | |
  摘要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加强法院干警在审判工作中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的有力举措,结合各业务部门职能和个人思想作风实际,集中查找并解决理想信念、能力素质、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作风、严明纪律、振奋精神,把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作为首要任务,为国家“十三五”规划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和过硬的队伍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极大勇气和决心全面彻底地惩腐肃贪、狠刹四风、激浊扬清、治标治本,一系列雷霆万钧的举措,澄清吏治,提振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的认可与坚定支持,成为吏治新常态。之所以称之为“新常态”,“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从审判角度来说,将是审判人员从事新的审判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要求对法院干警基本的审判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审判人员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固然一系列措施已经逐步常规化,公正司法的清新状态趋于稳定化新常态下,对审判人员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以致党性标准更高,宗旨认识更强,工作要求更实,作风纪律更严,制度约束更紧,氛围风气更清新。

  进入新常态,必然引起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我们审判人员的思想观念与之相适应。对于新常态,是深入认识、主动适应、带动引领,还是失之肤浅、流于表面、走走停停,抑或抱残守缺、患得患失、逆向而行?这不仅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检验,更是体现我们司法审判人员进取意识、担当精神,以及为民司法、司法为民情怀的大问题。简而言之,认识早、理解深,自然适应快、赢主动,要旨就是要以公正司法第一要务,以提高审判质量效益为中心,推进司法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作重点转变。认识新常态,需要辩证看待困难挑战与优势机遇的关系。毋庸讳言,从经济增长、动力支撑、资源要素等方面看,新常态下我们将面临一道道绕不开、躲不过的司法关口,这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客观存在。发展进程中,不存在没有阻力的真空,也找不到没有冷热交替的恒温环境。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向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迈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改革创新,攻坚克难,闯过这些险关要隘。更何况我们完全有这样的能力与条件,底气从何处来?来自我们的优势和机遇。

  “新常态”成为时下热词,群众拍手称快,聚党心赢民心。“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适应新常态,就要顺势而为、主动转变,让新思维、新行为成为新习惯。适应发展“新常态”,习惯于“重调解、树形象、提质效”发展新模式。认识不到发展“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就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难以把握审判工作的主动权。当前,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危害健康的食品、水源污染、空气雾霾……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质疑。速度慢一点、质量好一点、成果分享更多一点,成为大家共同期盼。“让群众享受到美好生活”,成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判断。所以说,当前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将于每年财政收入20%左右的增长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适当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当前抓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审判工作中前所未有考验。

  适应勤政执法“新常态”,习惯于“尽职责、讲操守、律言行”的工作要求。中央密集出台的作风建设规定,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其位、谋共事、尽其责。纪检监察、媒体、网络、社会构建了高密度的监督体系,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履职尽责。当前,审判人员要杜绝那种官老爷衙门习气,时刻让公仆情怀浓起来,时刻摆正“主”、“仆”位置,从思想和行动上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的为百姓公正司法”的宗旨实现回归,半心半意、三心二意为服务群众,“少干事、不出事”,推崇“冷”执行,甚至“为官不为”将被问责、追责,“为官不易”成为常态。同时,也要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坚信各级加强作风建设的信心,克服“且行且观望”的心态,时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适应廉政司法“新常态”,习惯于“阳光行权、阳光福利、阳光审判”司法新文化。以往每逢春节、中秋、国庆等佳节,请客送礼、大肆吃喝,司空见惯;而今在节假日甚至在平时,不收一袋月饼,婉拒一次宴请,将成常态。以往花钱办事、遇难送礼、节庆“敬神”,搞权力寻租、以权谋利、钻政策漏洞、打擦边球,见怪不怪;而今阳光收入、正常福利、公平公正,将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行为。所以,审判人员要克服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安定和行为的检点,真正视党纪国法为“红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礼小而收之,既内练价值观,又内修理想信念,自觉做到“不拘常例、不违常情”。“新常态”需要一个长期巩固的过程,目前的“新常态”,多多少少是强大外力束缚下的被动“常态”,真正要把“新常态”内化成一种从政信念、一种官场文化、一种社会风俗,内化成党员干部发自内心的自觉,还需要我们携手前行,自觉延续,推动不断前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善于找准工作薄弱环节和“短板”,从中发现潜在危机,积极思考修正方案和解决办法,提高审判职能和审判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严”字当先。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以“三新”教育为标准,从严要求、认真对待司法为民工作,用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去推进。要“实”字托底,“实事求是”是审判工作最起码的底线,要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随机调研,用务实的举措,践行公正司法,实打实做好司法为民工作。
来源:乾县法院
责任编辑:师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