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学作品
家乡巨变
作者:李军委  发布时间:2015-07-16 15:58:53 打印 字号: | |
  我的家乡在黄河岸边一个小县,故称丹洲,区域尚存诸多龙文化和祖根文化遗迹;教育家胡媛、张载曾在那里传道授业、教化民众,缔造“安定流韵,横渠遗风”的千古佳传;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丹洲携手合作,御敌在黄河东岸,演绎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英雄史诗;词作家光未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壶口瀑布受呼啸奔腾的感染,创作了不朽乐章《黄河大合唱》;彭德怀元帅在丹洲横刀立马,指挥了围城打援的“瓦子街战役”,在中国近代革命战争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写满文明和沧桑的地方,自西魏三年建县以来,始终没有走出贫穷的困扰,屡次上演人相食的悲剧。当地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石头山土压头,河水向东流,清官不长留,富贵不常在。这就是家乡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名列全国一百个贫困县,我一度羞于启齿。翻阅我的记忆,县城一条狭窄的直街道坑坑洼洼,一座三层小楼算是标志性建筑,乡亲们都住在土窑洞中,收入全靠养鸡喂猪打短工,碗里缺粮、灯里断油乃家常便饭,有的人家过年也见不到肉腥。那时衡量一个人的财富,唯有看他家柴垛的高低、庄稼的长势。婚姻大事让小伙子们抓心挠肝,记得十多年前,我省某报刊有一篇通讯,深度报道我县姑娘不近嫁。因为家乡交通不便、经济滞后,姑娘们都渴望远嫁山西或关中,从此脱离苦海,娘家人还能得到一份高额彩礼。这种现象风行一时,蔓延成灾。许多人家让儿子辍学打工,希望在外地讨个媳妇或做个上门女婿。

  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昭示着富强。受苦汗们迈出国门推介壶口瀑布景区,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驰名中外、风菲世界,“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咆哮滚腾,引领五洲宾客前来观光旅游。攻关克难,重兴蟒头山庙宇香火,修缮复原国民党第二战区指挥部遗址,架通飞速发展的桥梁。煤、油、天然气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发现开采,给家乡插上翱翔蓝天的翅膀,实现“旅游富县、油煤强县”的远景。在丹山书院、瑞泉书院根基上成长起来的高级中学,高考连年摘得桂冠,万余学子在那里启航精彩人生,给这块贫乏的土地输入新鲜血液。农民转变观念,顺应市场,依靠特色种植,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土窑洞,用上自来水,买了小轿车,生活质量可谓翻天覆地。打工仔纷纷回到家乡寻求发展机遇,姑娘早已不对外,处处怒放和谐之花。

  搭乘改革开放的快车,县城高楼林立,街道四通八达,广场超市应有尽有。四周的山峁上,通过亮化美化,再造秀美山川,使小城夜如白昼,置身其中,犹如陶醉在仙境,几年没有踏上故土,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漫步大街小巷,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品味发展成果,我竟然在这座生活了十余年的小县城迷路了,已经找不到昨天的踪迹。

  如今提起丹洲,人们联想到的不再是贫穷落后,而是那里星罗棋布的资源、日新月异的变化,家乡赚足众人羡慕的眼神。

兴平法院
来源:兴平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董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