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仰,又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为了更好得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始终把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放在首位。坚持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在内心深处树立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时刻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提升,牢固了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就是我的司法信仰。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和洗礼,我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前一段时间,邹碧华法官的事迹引起了整个法律界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大家在赞赏和敬佩邹法官的同时,也在感叹着中国法制进程前进的步伐。而对于我们这些投身于祖国法治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来讲,我们不仅仅是赞赏和敬佩,而是要将这种精神吸收并发扬光大,因为这就是法治信仰的力量,这就是坚守的力量。当我们把职业当成事业,就自然能收获尊敬和认可。
说实话,每当面对堆积如山的卷宗,面对喋喋不休的当事人时,我相信每一位法官都会有压力山大的感觉,都会有心情烦躁的时候。我也不例外,偶尔我的信仰也会动摇,思想也会彷徨,那种无助与迷茫的感觉,甚至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下去。
我是幸运的,2014年8月的一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市中院李国庆院长来到我们法庭调研,李院长仔细询问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并征求了我们的意见、建议。临走时,李院长握着我的手说:“年轻人多吃点苦不怕,吃点苦是好事,不吃苦咋能成长呢,好好干,要对我们的事业和自己有信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体现了李院长对我们这些基层法官的关心之情,如清凉的甘泉沁入我的心脾。李院长的话,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在感受到这份职业无比崇高的同时,也再一次给自己做出了正确而坚定的定位。那就是,无论我身处何方,对审判事业的热爱和信仰,就是我的动力源泉。
作为在审判一线办案的法官,具备扎实深厚的法律业务知识是关键。我坚信“勤能补拙”的道理,因此,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就成为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和审判能力,我平时特别关注新法律法规的制定动向和颁布时间,凡是与我们日常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购置相关的法律书籍,并及时进行学习,自己弄不明白或掌握不足的地方,也会积极地和其他前辈或同事讨论。每当遇到参加上级法院培训的同志,我都会虚心请教,而院里分配来的大学生也会是我的座上宾,因为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但他们却掌握着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我觉得从这些富有朝气的年轻人身上也一样能学到很多东西。
依法办案,扎实灵活的审判方式
在民事审判工作要求上,我始终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公正。
开庭前必须熟悉案件是我开展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于案情简单、证据充分的纠纷,庭前就总结出争议焦点,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审结;而对于相对复杂一些的纠纷,我就会提前总结出该案还需查明哪些事实?可能会用到哪些法律依据?我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而这一习惯也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使我的庭审驾驭能力明显得到提升!
庭审中我严格按照庭审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给当事人和代理人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利,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让当事人切身的感受到法院确实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在裁判文书中,辨法析理,道出是非曲直,让当人事一目了然,即使自己败诉了,把事实查明了,把理讲清了,也不至于无理缠诉,让当事人服判息诉。
在民事审判工作方法上,我始终把化解矛盾作为最高追求,耐心细致地给当事人做工作,尊重当事人的人格,用真情去感动当事人,千方百计的去化解矛盾。由于我们是派出法庭,辖区内发生的纠纷大多都是家长里短的普通民事纠纷。而在这些案件中,由于当事人的文化程度、习俗各不相同,也就给我们的审判工作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和难度。我针对基层法庭受理案件的特点,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审判方式,融情于法,将法律的权威与人情、人性密切结合。在严格执行刚性的法律条文过程中,去灵活的体现法官的人文关怀,最终实现案结事了。因为,我知道老百姓不仅仅需要一份公平、正义的判决书,更需要的是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近三年来我个人共审理各类案件468件,调解结案392件,调解率达84%,其中案结事了369件。在我近几年办理的案件中,没有一个当事人上访缠诉,化解了大量的群众矛盾,提升了司法公信力,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的社会和谐稳定。
我审理过一起这样的赡养案件,原告是一对年过古稀的老年夫妇,几个子女在外工作很少关心老人,老人一气之下将四个子女全部告到法院。接到此案后,我先到村里了解了相关情况,得知老人脾气火爆,子女已经年过半百,但还被经常责骂,被起诉到法庭后,觉得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和两位老人的思想沟通上,但没有想到,原告之一的老汉便“先发制人”,竟打电话约我去他家吃饭!并说:“你如果不来,就是看不起我这个老头,证明我的那几个不孝子女向你说情行贿了,我就不会相信你能公正处理好这个案件。”
去还是不去?按照规定,和当事人一起吃饭是绝对禁止的,但如果简单的谢绝,就怕不好案结事了。我决定采取变通的方法。
我和书记员下班后到了老人的家中,老人已经摆好饭菜,老人喝了几杯酒后,说出了心里话:状告子女只是他们的无奈之举,本意只是埋怨他们关心太少,问候不到,并不住的唉声叹气。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一切也就迎刃而解。我立即打电话叫来几个子女,他们当面认错,最终取得了老人的谅解;老人也作出保证,以后不再无端责骂,老两口撤回了起诉。
老两口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法官同志,今天这顿饭是我俩吃的最高兴的一顿饭,比过年都高兴呀!谢谢你们给我消除了这么大一块心病呀!
作为法官当然不能白吃群众的饭,临走时我示意书记员,悄悄在碗底压了50块钱。
勇于担当,成就责任和使命的法官情怀
作为主持工作的副庭长,对于疑难及影响重大的案件,我总是带头攻坚,主动担任审判长。
2012年,我们西阳法庭曾经有旧存案件11件,立案一年以上的未结案件就有5件,这些案件案情重大,法律关系复杂,当事人对立情绪很大,对主办法官的审判技能和化解矛盾的技巧和能力是极大的考验。由于这些案件导致庭里的各项审判指标举步维艰。
2013年初,院里决定由我主持西阳法庭的工作,面对庭里的现状,我思想压力非常大,担心自己根本无法胜任这个工作。
经过一次次反复的自我激励后,我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迷惑,肯定了自己。我想,既然院党组那么信任我,我就应该直面问题和困难,勇于担当,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好这项任务。
于是,我主动承担起所有旧存案件的办理任务,经过八个月的不懈努力,11件旧存案件全部审结,其中调解结案9件,仅有的两件判决案件,经中院二审后全部维持原判,消除了法庭多年未解的顽疾。当最后一件中止了三年的旧存案件得以顺利调解后,我闭上眼睛,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室很久很久,那种感觉就像飞一样的自由,如释重负。后来一量体重,足足瘦了11斤,刚好一个案件一斤。
为了防止以前庭里结案率低、积案多的问题再次发生,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新受理的所有案件,严把审限关,尽量杜绝中止案件,防止久拖不决。至此之后,我们全庭主办的案件从未超过审限,审限内结案率为100%,挺内各项工作也达到了良性循环状态。
清正廉洁,展现法官的公正无私
纪律是做好工作的保障。我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公心",就是要做到不偏不依,公正裁判,为此我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严于律己,没有一起违法乱纪事件发生。
去年,我处理了一件合同纠纷案件,开完庭后原告的一个亲戚跑到我办公室偷偷提了一份贵重的礼品。并说法官同志辛苦了,请多多关照。我当时对他说:你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请你将礼品拿走,如果我今天收下你的礼品,我就根本不配作一名人民的法官,那个人看我态度非常的坚定,无奈的走了。
后来案件经过依法审理原告最终胜诉,原告那个送礼的亲戚有一次走进我的办公室主动向我道歉,双眼满含感激和敬佩之情。我告诉他:法官办案是依法审判,法院肯定会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是公正的,法官的职业道德是高尚的,要信任法官,相信法律。听了我这番话后,此人连连点头。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矛盾突发期,法官处在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到我们这个职业的压力有多大,在此不用我多说。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关于幸福是什么的栏目,我的幸福是什么呢?就是某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化解了一件纠纷;就是每一天下班后听到我儿子喊的那声 “爸爸”,顿时幸福感十足!
我一直很关注“我是歌手”这个栏目,其中李健是我最喜欢的歌手,他的歌声让我感受到了平静和安详还有孤独之美,如潺潺流水,抚慰心灵。这就是我们法官所需要的心境。
邹碧华法官带着遗憾离我们而去,在学习他不朽精神的同时,也给了我们警示。同志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健康康的,才能不断燃烧青春,去为我国的法治事业奋斗终身!
兢兢业业办案、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邹碧华、金桂兰等前辈法官用自己的青春之火点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当中,走好法官生涯的每一步。
“当我回头看看世界上的各种职业时,只有法官的职业让我心动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渊博,有上帝的仁爱,有父亲的慈祥。我选择了法官职业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