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旬邑法院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上级法院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拓展深化“一个载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司法水平提升年、思想作风建设年、司法公信提升年),全面建设“三大平台”(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切实提高“五个能力”(服务大局能力、审判实务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司法创新能力、廉洁司法能力),努力实现“六个新跨越”(审判执行工作实现新跨越、司法公开实现新跨越、司法为民实现新跨越、信息化建设实现新跨越、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物质建设实现新跨越),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为旬邑建设“关中最美县”、“陕西强县”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一、抓队伍,增强服务群众能力。一是切实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三问三学三促”、“两学一读”、“创建机关书香”为载体,采取领导带头学、专题辅导学、革命传统学、集中交流学、先进激励学、警示教育学等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方式,原原本本的学文件、学讲话、学文章,原汁原味领会精神实质,对照“三严三实”,认真贯彻“三会一课”制度,使全体干警在学中增智、在思中明理、在看中自勉、在用中践行,夯实了广大干警的思想理论基础,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教育,牢固树立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了理想信念。共集中学习32次,专题辅导7次,讨论交流6次,人均撰写心得4篇,记学习笔记3.2万字。二是切实抓好司法作风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司法作风方面的问题,从一件件具体案件做起、从一个个具体问题改起,坚决遏制法院队伍中的不正之风。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县委“十项规定”、改进司法作风作为重点内容,坚持不懈抓好诉讼服务规范化建设,着力解决“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六难三案”问题、拖延执行、消极执行”问题、涉诉信访问题、超标使用办公用房、违规使用警车问题等专项治理,使人民法院工作更加符合民情、更加体现民意、更加服务民生、更加赢得民心。三是切实抓好司法能力建设。充分运用网络培训、在职培养、续职培养、定期轮训、专题培训等形式,举办庭审观察、法律文书评查、典型案例剖析等活动,不断提升全体法官干警驾驭庭审、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化解矛盾、息诉罢访、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共举办各类讲座6次,16人次参加上级法院各类业务培训,举办庭审观摩12件(次),开展案例剖析研讨会2次,全院干警在市级以上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发表信息调研文章96篇。四是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深化廉洁司法集中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法官干警牢固确立“纪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站稳脚跟,挺直脊梁,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坚决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干警赴马栏监狱、观看司法腐败典型案件警示法官干警,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侵蚀。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狠抓“五个严禁”、“十个不准”等纪律规定的贯彻执行,落实“一岗双责”,坚持随案监督、重大事项报告、领导干部挂牌点名接访等制度,综合运用审限控制、案件评查、司法巡查、审务督查、责任追究等方式强化对重点案件、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和法官干警八小时之外的监督,构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真正使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坚决用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法院队伍,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二、抓审判,公正司法服务群众。紧紧围绕执法办案这一中心工作,全面做好刑事、民事商审判和执行、涉诉信访工作,着力化解矛盾,努力追求案结事了人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1至6月份,共受理各类案件682件(含旧存22件),同比下降0.292 %,审(执)结443件,结案率64.96% ,同比上升3.28%,审限内结案率100 %,民商事案件调撤率92.52 %,同比上升8.56 %,上诉17件,上诉改判2件,上诉改判率11.57 %,同比下降4.92%;发回重审1件,发回重审率5.88%,同比下降3.76%。一是认真贯彻“六刑”会议精神,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深入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继续保持“严打”声威,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共受理刑事案件27件,同比下降40 %;审结15件,结案率55.56%,同比上升0.22%;判处罪犯19人,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3人,五年以下6人,缓刑1人,免刑2人,拘役1人,管制 1人,并处罚金10人。二是贯彻“调解优先,调剂结合”原则,坚持全员、全程调解,注重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相互配合,形成良性互动,促使大量的纠纷在进入法院审判之前得到化解或调解处理,全员诉前调解案件72件,案件调撤率达到92.52%。三是加强执法威慑,通过限制高消费,借助媒体曝光,穷尽执行措施、穷尽执行线索、穷尽执行程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规避执行、逃避执行行为,共受理执行案件67件,结案率54.92%,执行标151.66万元,实际到位率100%,实现了案件执结率上升、标的到位率上升、涉诉信访率下降的“两升一降”目标。四是加强源头治理,落实风险评估、约期接谈、情况通报、案件终结写制度,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集中力量化解涉诉信访案件,共接待群众写信、来访62人(次),受理信访案件3件,化解1件,重大敏感案件风险评估12件(次)。
三、抓管理,提高服务群众质效。一是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度》《审判质量检查评价制度》、《审判工作奖惩》等制度,严格考核,落实责任,提高质效。二是定期研判,每月召开一次审判管理工作会,把评估数据作为案件质量的“体检表”和“指挥棒”,进行审判质效评估,对影响案件质量、效率、结案率、均衡结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整改。三是坚持案件质量“凡结必查”,对所有审结案件进行评查,重点对发回改判案件、发回重审案件、涉诉信访案件、社会关注案件进行评查剖析,逐案通报,强化法官责任意识。上半年共评查各类案件443件,评查率100%,其中优秀案件45件,良好案件398件,无不合格案件。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审判程序监控和节点管理,实现对案件质量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指导,确保了月度、季度均衡结案。一审判决改判率、发回重审率、再审审查率、信访投诉率等主要质效指标明显提升。
四、抓创新,打造服务群众新亮点。一是惠民举措抓“规范”。强化立案信访服务大厅功能,以司法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发挥好导诉接访、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案件查询、便民服务、判后答疑等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上半年有46件案件在立案信访大厅得到了化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完善小额民事纠纷、探索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提高了诉讼效率。建立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诉讼服务、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体现司法人文关怀,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12件2.3万元。二是为民服务抓“主动”。深入开展审判“五进”活动,就地开庭、巡回审判,扩大法制宣传。共开展“五进”活动132件(次)。积极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驻村法官坚持每周下乡进村开展工作一次,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进行普法宣传教育,解答群众法律咨询,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司法需求。共走访群众685户,化解纠纷38件,解答法律咨询68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16件。深入开展“访企、进村、入户、党员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听民声、帮民需、解民困,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共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116条,结对贫困户56户,制定帮扶计划56个,解决实际困难12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印发宣传手册、设立咨询台、进村巡回宣传、赶集宣传等各种途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共开展普法宣传18次,印发宣传资料3.2万份,进行法制讲座6次。三是阳光司法抓“信息化”。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全面实时同步录入案件流程信息、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全程网上公文处理,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办案。网上录入案件信息2689件(其中,2014年677件,2013年1037件,2012年975件),裁判文书上网75件。开通“12368”司法服务热线,满足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信息的即时查询、咨询。引入移动网络“网格化”管理系统,建立翼卡通、外勤助手、易信、微信、法院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积极探索网络、微博庭审直播等司法公开新渠道,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公开、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利用互联网站、网上院长信箱、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法院开放日,大力推进法院政务公开,扩大法院工作的公众知晓度。四是公正司法抓“监督”。抓好联络工作,院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主动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广泛征求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并通过专题汇报、视察法院、旁听庭审等形式密切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的联络,确保司法权的正确行使。深化检察监督工作,在立案信访大厅设立检察员监督平台、邀请检察员到庭监督庭审、列席审判委员会,深入推进“阳光司法”。落实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选任19名人民陪审员,目前人民陪审员30名,积极主动开展陪审活动,不断扩大司法民主。上半年共陪审案件60 件,陪审率达到81 %。有效丰富监督渠道。通过随案发送廉政监督卡、公开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等举措,让更多地群众了解司法审判程序并进行有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