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法庭,是一个距县城70多里的山区法庭----叱干法庭,只所以叫他红楼,是因为他的年代久远,砖墙怕被腐蚀用红漆一遍一遍漆成。远看就是一座红楼。
2005年,我大学毕业,怀着对法律的敬仰我来到了这个让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刚进法庭大门是两排排列有序的松树,院正中是一棵大杏树(听说那是法庭第一任庭长亲手所植),在这个青松掩映的红楼里,我曾潜心学习法律,与当事人悉心交谈,虽然已经过去了8个年头,可直到现在也常常想起我们工作的情形,梦回那个让我眷恋的“红楼”。
一 我们的厨师长
叫他厨师长,是因为我们几个同事也常扮演厨师的角色。说到他,很快就有一个身材瘦小的老头蹒跚着向我们走来,他50多岁,因为劳累过度跟山区乡亲一样早早地显示出早衰的模样。别看他瘦小,干活却很利落,并且能做一手好菜,他的炒土豆可是一绝,无论是土豆丝、土豆片、土豆块,就这一种食材他都会变着法做出各种不同的味道,让你留恋。
法庭离我家较远,加上学习备考司考,每个月就回家一次,周末法庭就显得格外的静谧。开始一、两周我在街道上吃饭混饱肚子,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怎么回事,总会闹肚子。厨师长发现后,要么从自己家里给我带些吃的,要么周末给我开小灶。
另外,他还主动担当起了我们的庭外“调解员”,虽然没有任命和补助,他总干的津津有味、有声有色。由于他的随和善良在当地有较高的威信,他的意见在当事人心里比我们解说的法律条文管用多了,每每一些疑难案件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有了他的参与便会出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情形。
我离开了红楼,他把善良淳朴留给了我。
二 同事老李
老李,可以说是我的入门师傅。老李其实并不老,只是常年以来山上早到的北风给他的脸上多刻了岁月的痕迹。师范院校毕业的我,对法律知之甚少,从整齐的卷宗装订,细致的庭审记录到规范的文书写作潜移默化中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第一次做庭审记录,我紧张的了不得,想把当事人所说的都记录下来,可越急越紧张,额头、手心都出满了汗,这被细心的他发现,放慢了庭审速度,用反问的口气重复着当事人的话,让我内心感到温暖。
办案中他总会情理结合,每年结案中他的调解率总会居全院前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起邻里纠纷案件,双方因为过年“耍社火”(当地过年一种热闹的风俗)发生纠纷,进而演变为打架,经过村委会、乡政府调解无效,甚至派出所对双方均做出行政处罚后,两家矛盾没有化解,反而仇恨的火焰越烧越旺,在一方提出人身损赔的同时对方提起反诉,老李接到案件后,带领我多次进当事人村庄,查清事由,辩法析理,经过一次次的沟通,我们用诚心、耐心打动了他们,临近开庭当我们再次带着慰问品看望伤者时,他们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我离开了红楼,他把真诚无私留给了我。
三 山区的孩子、乡亲们
法庭院里有个乒乓球台子,周末临村的孩子便会三五成群相邀来这里切磋技术,有的甚至拿着作业伏在台阶上写起来,我除了技术指导也成了辅导老师。现在他们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偶然间,当你听到有人喊你一声“老师”,那时你会感到非常幸福。
山区的乡亲们,一直对红楼怀有一种敬畏,一般不太进来,从跟孩子们熟悉后,很多家长或者村民有事便会来咨询一下。收获的季节,他们也常有人来,今天带几个苹果,明天带几个玉米棒子,当你还没反应过来时,他们一溜烟已跑出了法庭大门。
我离开了红楼,他把简单快乐留给了我。
四 红楼中人
转眼,我已结婚生子。法庭的红楼已被历史所尘封,现代化的法庭拔地而起,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琐事让我无暇怀念过去的时光,但每每有人提起红楼法庭。厨师长的背影、老李的教诲、乡亲们的支持,还有那群孩子们的快乐,都会涌现在我眼前。那人,那事,那情仿佛就在昨天。
步行山路汗流浃背的辛酸,
深夜推车孤立无助的惘然,
一路走来,红楼法庭的苦涩的日子中也透出淡淡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