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旬邑法院深入推进“一化三改”,倾力打造智慧法院、亲民法院、公信法院。
信息化建设应用凸显智慧力量,让法院工作乘着科技的翅膀“远走高飞”。外出办案错过了院机关签到时间咋办?执行公务遇到突发事件该如何处置?上班时间无正当理由擅离职守怎样管理?今年以来,旬邑法院引进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网格化”管理,使上述问题得到了圆满结局。该院积极与电信公司合作,为全院干警量身定做“翼卡通”,运用“外勤助手”和“易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实现远程签到、考勤管理、GPS定位等一体化,促进了法院管理工作向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运用“外勤助手”,外出办案的干警和基层人民法庭干警可以远程签到,其工作发布功能,可以及时将工作任务下发至每一个手机用户端,打破了以往电话通知的简单重复,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果外出办案遇到了突发事件,又可以运用“信息采集”功能,将现场情况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发送至主管院领导,以供决策指挥处置,提高了事件处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工作时间擅离职守,GPS定位功能将发挥作用,对加强队伍管理,强化纪律监督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进法院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将是促进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诉讼新需求的迫切需要。”该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建利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回想起2009年底刚来旬邑法院任职时的情况,他很感慨。那时,地处偏远的旬邑法院仅中层以上干部有办公电脑,工作效率难以保证;院上的网络运行速度慢,网络布线不合理,网络安全没保证,法院工作与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格格不入,已经成为制约法院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于是,从2010年初开始,院上开始集中财力、物力对全院的信息化硬件设施进行了完善,专门请了技术部门专业人员对网络线路进行了重新布局和升级,为每一位办案人员配备了办公电脑等设施设备,改造后的网路安全、快捷,能够满足办公办案的日常需要,全院管理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欲登太行雪满山、欲度黄河冰塞川”。实际上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资金筹备困难,信息化建设作为科技领域的基础前沿,耗资较大,与基层法院紧张有限的办案经费造成冲突,建设资金时常捉膝见肘;又比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由于法院的审判业务职能属性,加上基层地处偏远,院里仅有一名兼职的网络管理员,没有专业对口、技术娴熟的专门技术人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大量繁杂、专业性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同时,推广应用面广、任务重,仅有的一名兼职网管员难以满足需要。等等。
今年以来,旬邑法院立足院上实际,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积极稳妥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以“坚持打基础、重长远、重实效、可持续”为工作方针,立足实际,既不过分超前,也要顺应发展趋势,既要重视当前的实际效果,又要考虑未来的改进空间,让信息化建设游刃有余,富有弹性,真正成为推动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而不是成为新负担、新问题。在定好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进行宣传动员后,该院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承前启后、全面推开、效果显著。如今,该院依托全省法院三级内网,运行OA办公系统,处理公文再也不用“跑楼梯”,鼠标轻轻一点,收文、批阅、归档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司法行政、审判辅助工作的效率;运行网上办案系统,立案庭收案、分案、审理、流程管理、评查、归档等各个环节的任务变得简洁有序高效,法律工具提供最新鲜、最权威、最实用的法律支撑库,裁判文书纠错系统像一位严厉的老师,准确地指出裁判文书制作过程中出现的谬误;审限监督提醒为接近审限的案件及时敲响警钟;基层人民法庭的法官找主管院长签发法律文书再也不用“赶时间”,大大提高了审判执行工作效率,降低了司法成本。
该院还及时开通了法院官方微博,利用微博图文直播案件庭审,增加了庭审透明度,推进了司法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同时,注重将微博、微信与门户网、内网“强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建,延伸审判服务职能,提升司法公信力。目前,该院正在积极筹建法院公众微信服务平台,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广泛、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
立案信访大厅改造彰显“为民”情怀,改变的不止是“房子”。金秋十月,正是苹果丰收的季节。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的旬邑县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也由此产生了不少苹果买卖合同纠纷。家住凤翔县的外地果商苏二娃(化名)早就瞅准了今年苹果买卖的商机,于是老早就到了旬邑县,和本地丈八寺镇的果农范军军(化名)定下了合同,约定收购苹果一万五千斤,10月30日开始装果,并交下定金1000元。谁知,到了约定的装果日期,果农范军军(化名)居然反悔了,无论苏二娃如何规劝、如何求情,他就是不答应装果,一急之下,苏二娃将范军军告到了法院,请求法院查明真相,维护其合法权益。法院立案庭受理了案件后,考虑到苹果买卖事关民生利益,且具有较强的市场性,而且原告苏二娃系外地果商,来往法院诸多不便,加之本案标的不大,可以进行诉前调解,尽量将矛盾及时化解以免耽误双方进行后续苹果买卖的商机。于是,在征得双方同意后,适用简易程序依法进行了诉前调解,最后,果农范军军退还果商苏二娃定金1000元,并赔偿苏二娃1000元。双方当事人均表示满意。
这是今年旬邑法院新立案信访大厅开展诉前调解工作的一个片段。有句话说法院的“门难进”,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院基础设施建设设计上存在的缺陷,许多当事人来到法院往往“走投无路”,来立案的找不到立案庭,来上访的找不到接待处,实际上并非没有这些机构,而是这些机构需要“找”才能“到”,这种情况对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不力,许多当事人多有抱怨。
鉴于这种情况,今年以来,旬邑法院积极推动了原有立案信访大厅改造工作。
如果仅从面积上来看,改造前后的立案信访大厅并没有显著增大,但是其设计更加科学、格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服务更加完善。改造后的立案信访大厅集立案、信访、安检、接待等功能为一体,设有等八个窗口,配备有审判查询终端系统、LED显示屏,方便群众查询案件开庭信息、了解审判人员情况,设置了导诉台,还与安检门禁设施进行整合,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资源,同时保证了来客登记、安全监测的“无漏洞”,对确保机关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比改造前的立案信访大厅,改造后的大厅更突出了诉前调解和信访接待功能。
自立案信访大厅改造投入使用后,共依法开展涉及离婚纠纷、买卖合同纠纷、道路交通责任事故纠纷等诉前调解 80件,化解80件,既及时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又有效利用了审判资源,提高了审判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改造后的立案信访大厅,为推行领导干部接访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周三是该院的领导接访日,由值周院长和一名信访接待干警驻大厅信访接待窗口,倾听来访群众诉求,受理群众投诉,并帮助其解决问题。
纪律作风大整改,让法院和法官离群众更亲近一点。自去年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陆续开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党的群众路线再教育”及“正行风、促发展、提效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旬邑法院立即在思想上、组织上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下达力气对全院干警的纪律作风进行了整顿,着力解决部分干警庸、懒、散、横等态度问题,个别干警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突出问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努力形成法院清正、法官清廉的良好氛围。
十月份的一天,天气寒冷、天空阴霾。该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建利同志带领院党组全体成员前往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马栏镇开展走访调研活动,深入基层实际,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征询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全院干警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之风带起了头,同时也为基层乡镇的农民送去了一缕阳光。
6月份开始,全院干警陆续深入包抓乡镇、村组1650 户村民家中开展政法干警“进百村、访千户”平安创建宣传活动,送去了法律知识、送去了司法关爱,同时,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征询人民群众对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审判业务部门积极开展“五进”和征询旁听庭审公民意见活动、公开审判、公开宣判活动,将“神秘”的法官审判场景搬到了群众跟前,普及了法律知识,教育引导了群众,也树立了司法权威。10月17日,旬邑法院刑事审判庭在县党校大礼堂公开审理了非法行医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能部门、各界群众等500余人旁听了庭审,并征询了他们对案件审理的意见和建议。被告邵小利(化名)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在未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开展诊疗活动,今年3月份,被害人寇晓丽(化名)因身体不适前往邵小利(化名)诊所就诊,邵小利(化名)以“营养不良”为病由开具处方,并为寇晓丽(化名)进行输液,期间,寇晓丽(化名)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后经县医院120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旬邑县人民检察院以非法行医罪对被告人邵小利(化名)提起公诉,旬邑法院依法进行了公开审理,并择日进行了宣判,判处被告人邵小利(化名)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12000元。
该院刑事审判庭到旬邑中学开办了一场生动的“法治报告会”,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介绍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知识,以真实生动的案例教育学生好好学习、遵纪守法,深得广大师生的认可和赞赏。
审判管理“微改革”,司法公信“大跃升”。随着法治中国建设脚步的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更加强烈,客观上对人民法院提高审判执行工作效率和公正审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旬邑法院深入领会和践行公正司法理念,以改革审判管理机制为抓手,不断提高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关切,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审判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全院审判执行工作的“神经中枢”,关系到每一名办案法官的切身利益和法院的整体评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年以来,该院科学合理、务实稳妥的对审判管理方式进行“微调”,取得了一定成绩。
强化均衡结案。由于办案法官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审判工作中存在着“办案不均衡”问题,往往到了年末考核时,很多法官搞起了“突击结案”,而突击结案往往难以避免案件出现瑕疵、质量下降等不良的连锁反映。对此,该院加强动态管理,将原来一季度一次的考核改为每月一次,将法官月结案的数量和效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适当地弱化以往对年终结案率的评价,敦促法官抓紧、抓好每月受理案件的审结,从而促进全年结案的均衡化。全年没有一起超审限案件。
强化案件质量。案件质量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对人民法院来说,执法办案是第一要务,公正司法是第一责任。所有司法理念、工作思路和改革举措,归根结底要靠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来检验,要靠人民群众和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接受和认同程度来检验。”这是该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建利同志经常强调的一个理念。今年以来,该院将提高案件质量作为审执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抓好。认真学习上级法院关于案件质量评查的共性和个性指标,积极开展庭审观摩、裁判文书评比活动,从严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及时召开案件质量评查剖析会,找准症状、分析症结、查缺补漏、扎实整改,案件质量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