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是星期天。5时30分,我起床后看室外天还黑黑的,又下起了小雨,觉得格外温馨。洗漱完坐下,我被书桌上的台灯笼罩着,准备阅读翟树全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
2013年7月9日的《人民法院报》放在我的眼前。报名由红字印刷,五个字大大的,看着它们,我想:“人民”是个名词,其含义深刻;“法”也是个名词,我想到了“法平如水”四字,“水”也含义深刻;“法院”是个合成词组吧,类同于“医院”,一个是“最讲理”的地方,一个是“诊断疾病、救死扶伤”的地方;“报”即报纸,除是“新闻纸”外,一般可理解为传递最新信息与传递正能量的纸质载体。
当前,各级人民法院广大干警正在开展向翟树全学习活动,前不久,又聆听了他的先进事迹报告会,感人至深。此刻,我独占一报,在极静的氛围里,在字里行间,用心阅读、体会这份《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扎根基层24年的“乡村法官”——记吉林省农安县法院哈拉法庭副庭长翟树全》(作者:郭春雨)一文,我精神上的愉悦,就像一个劳动了一天的人,正吃一碗羊肉泡馍(比喻总是跛脚的)。
我读得很慢。6时23分,读完了这篇人物通讯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标题为——“3000多起纠纷诉前调解,不立案、不交费、不开庭,群众省心、省力、省钱。”文中陈述的事例说:因劳动艰辛、增收困难、债务缠身、夫妻有隙,辖区有一户人家就闹出了“先算支出,不算收入”的“笑话”:在上年还了人家9万元,尚欠4万元,本年因种地发生成本又欠款达到11万元的情况下,一时长夜难眠,夫妻吵嘴不和;第二天两口子便来到哈拉法庭要求离婚......翟树全用了一上午时间接待他(她)们,在拉家常中交心,在交心当中算生产账,算着算着,算出了前途和光明,同时,也发现了女方早对男方生了“疑心”——即男方在砖厂打工有2000元未交给女方而不知去向,实际情况是该款还未领到手,翟树全便提出让女方亲自到砖厂领取该款的建议......夫妻离婚的矛盾就此得到了化解,来时哭,走时笑,法庭也由此实现了“三不”和“三省”的惠民目标。
读完这一部分,我在想,翟树全舍得花时间“义务”与辖区百姓在“摆龙门阵(拉家常)”的过程中兑现“法官是法律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的要求,其责任心、其担当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精神,实为宝贵;翟法官这种“不挂号也给你看病”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生命力很强,对于群众中存在的大量家长里短式的矛盾,法官与当事人之间一起说一说,议一议,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天地就大了、天地就宽了,矛盾着的双方也就达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从而对法官怀有深深的“公信”了......
第二部分由一版转到了四版,它的标题为——“审结各类案件2400多件,调撤率达90%以上,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翟树全他一年平均审结100多个案件,加上诉前调解的案件的工作量,他一年到头真是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忙”。关于工作质量,我们看到,他实现了“三无”——“无一超审限,无一错案,无一上访”。把“2400”多件与“三无”联系起来,这就叫“几十年如一日”。在基层干部中,这就叫“最美”!另外,调解率与撤诉率合计达到了90%以上,真是好呀!经他调解的案件,当事人都高高兴兴自觉履行了。如果让以调解的方式审结的案件又进入强制执行程序,我想,这不会是翟树全的秉性。
学习翟树全,就要找在工作上与他的差距。最近,有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呼吁,仅仅把调解率作为指标来衡量工作还不够完美,应该把调解后有义务的一方自觉履行的情况作为调解工作指标来衡量才科学,因为在解决“执行难”问题的过程中,南方一些法院已发现执行案件中有60%以上的案件却是调解案件,可见有一些当事人钻调解的空子而不自觉履行来损害法律的威严;他人的教训、经验,可以借鉴......读报是学习,也是思考,更是为了工作......翟法官调解的案件其当事人均自觉履行了义务,自然“无上访”的人了!一般说,谁人乐意上访?我去世的母亲曾作为上访者生了不少气,我爸、我、我妻子嫌她上访可怜,劝她放弃,她在被上访单位有人因同情她而悄悄告诉她“内情”后,她含泪无奈放弃了上访......1996年12月11日母亲在青海去世后,我很悲痛。从那时到现在,我暗自告诉自己,“化悲痛为力量”的真谛,就是热爱群众,就是向翟树全学习,使工作达到“无上访”的水平。
我对他的“十大调解法”很感兴趣,便将其工工整整摘抄在稿纸上,亦算我参加了一次《汉字书写大会》;另外,在法院工作的同志一看便懂,无须展开去说。“十大调解法”为:一是公平对待法;二是充分倾听法;三是寻求外力法;四是细节取胜法;五是切中要害法;六是趁热打铁法;七是诙谐幽默法;八是回顾往昔法;九是亲情感化法 ;十是说服教育法。他积24年工作经验而总结出的这十种工作方法,他在其中迂回穿插,其精彩可见一斑......
室外的天早亮了。小雨也停了。看一看墙上的挂钟,现在快7点钟了。我边读报纸边写文章,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写作和创造的方法,它能使我实现身心放松,又赋予文章一个别致的结构:几条“线”发展,几个“头”生长,我偏爱这种节奏。
整7点了,钟声敲响了。下面,该读这篇人物通讯的第三部分了——“避免矛盾激化案件数十起,收缴砍刀、匕首多把,用血肉之躯护住弱小当事人。”读毕,我想,各种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法院,通过人民法官的工作,法院就成为社会矛盾的集散地,以此推动和谐。有时,矛盾十分激烈,法官就得挺身而出。有一对夫妻离婚,男方因婚内与另一名女子同居而为有过错,当女方指出这点时,该男子却恼羞成怒,拔出藏着的刀子刺向女方,翟法官不顾自己安危迅速横在两人中间护住了女方,之后还多次通过男方的哥哥做该男子的帮教工作,至这两人分手再无纠纷,防止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长河掀起一朵朵浪花,正是由于翟树全把社会风险和平安建设时刻扛在肩上,他才沿着司法为民的河床,智勇双全,收缴过砍刀,收缴过匕首,挽救了许多一时失去理智的人......他是爱人民的法官呀。
开始读第四部分时,年过八旬的老父亲起床了。他走到我身旁,站在桌前,看了一小会儿,又离开了。父亲是老共产党员,职业裁缝。他人诚实,脾气倔,心宽睡眠好、饭量大。他拿来一个苹果放到台灯下,又走开了。我一边吃苹果,一边摘抄第四部分的标题——“穷且弥坚,清正廉洁,当地群众打赌:谁要是能请翟树全吃一顿饭,不可能。”——呀,“廉洁使公正更美丽。”我爱这句话爱到痴迷的程度。如果这句话所指的又不是以翟树全为代表的人民法官,那么,太阳也会失去其“阳光”的含义!——翟树全说:“我感到生活得很有尊严。”体会他的话,我认为:“有尊严”应该是法官的生命!我想把他的话再抄写一遍:“我感到生活得很有尊严。”请吃他不去,送礼他不要,兼职做法律顾问给他开一份工资他拒绝......
翟树全法官家里的日子过得殷实吗?!——他爱人没有工作,家里看的电视是2000年凑钱买的;女儿读中学时,经常搞勤工俭学——捡矿泉水瓶子和收旧报纸补贴生活费;他妈妈晚年患了癌症,有时疼痛难忍,为了给儿子减轻经济压力,老人坚持不住院,如今把不尽的伤痛刻在翟法官心里......在兴平法院,我有一名同事,叫王增成,是办案标兵,也以清廉著称。法官老王曾对我说:“自从我参加工作后,我父母亲跟前就没有断过黑、白糖。”以此标准言己之孝心,折射出法官老王的平凡与伟大,行文至此,我在作想,翟树全与王增成是坐在一条板凳上吃凉粉的人...... 我们熟悉他们,学习他们,其事迹也亲切,其精神也感人,面对他们二人的血肉之躯,谁再给我讲“高薪养廉”的道理,我是不信的......
8点钟过一点,全文品读完了。一边读报,一边写文章;主要写翟树全,还写其他人;注重文章的内容和品质,又力所能及的在形式上摸索、创新,这些都使我高兴。我的边阅读、边思索、边写作的稿子也快划上句号了。现在快8点30分了,我用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时间作了这三个小时的心路历程记载。总之,翟树全法官是一位严于律己、昂扬向上和“眼睛向内”看(王胜俊语)的法官。这种法官是使用“慎独”“刚毅”“博大”“慈善”等特殊材料制成的,做审判事业,无人不爱。现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最高人民法院号召向翟树全学习,称他是“最美基层干部”,通过撰写此文,我的心与他的心靠近了一些,对“人民法院”中的“人民”二字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这就是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