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严重,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并且有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也对社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如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未成年犯的犯罪预防,成为我国当前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讨论的热点。为了更好的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笔者通过对上一年度所在区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统计,在本文中就未成年人犯罪成因进行分析。
一、未成年犯罪的特点
从2012年到2013年,笔者所在地区某基层人民法院共受理一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8件52人,其中涉及抢劫案27人,盗窃案11人,诈骗案7人,故意伤害案4人,窝赃案3人。通过对以上案件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1、犯罪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案件数占到总案件数的56.4%,涉案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1.2%。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不在少数。
2、犯罪团伙化。未成年人渴望友情、乐于合群,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形成共同犯罪。据统计,在调查的38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属于团伙案件的有24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的63%,参与共同犯罪的未成年人41人,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78%。
3、犯罪恶性化。在调查的案件中,有20件案件被告人在作案前均周密策划、多次踩点,准备了作案工具,在4其故意伤害案件中,有2件至被害人死亡,有2件案件中被告人至被害人重伤。
4、从犯罪身份看,辍学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较多,在上年度未成年人犯罪52人中,有27人系辍学少年,占总人数的52%。
二、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
结合以上数据,及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位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漠视、对自身行为的放纵,如有的父母打牌、吃喝玩耍成风,有的父母双方离异,对孩子过度放任、迁就,都会最终成为导致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诱因。被告人张某的父亲经常酗酒、赌博,张某受父亲影响,经常去网吧、游戏厅赌博、上网。欠下赌债后,为了归还赌债,一日,张某伙同王某对同班同学赵某实施绑架,勒索赵某家长10万元。又如,被告人华某抢劫案,华某父母感情不和,离异后双方对华某疏于管教,华某受到社会上闲散人员刘某的引诱,一日,两人商议后,在路旁持刀抢劫一辆出租车,华某用弹簧刀将出租车司机捅成重伤,二人抢的现金1000余元,并挥霍。
(二)媒体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一些充满暴力、色情的书刊、黄色网站、淫秽的录像、VCD、DVD光盘充斥文化市场。这对涉世不深,生理上早熟,心理上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毒害和腐蚀作用。根据粗略统计,一个学生每年节假日就有170多天,再加上平时课余的很多时间也是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接触机会增多,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未成年人的好奇心、模仿欲较成年人要强烈许多,容易接受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由于被影视、互联网中不健康情节所吸引,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不在少数。如吴某故意伤害案:吴某15岁,系初三学生,经常去网吧上网,对网络游戏中挥拳便打、挥刀便砍的暴力动作无比崇拜。一日下午,吴某在台球厅与同学刘某发生争吵、厮打,吴某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朝向刘某胸部刺去,至刘某心脏失血过多,休克性死亡。又如张某、何某抢劫案,张某、何某经常玩电脑游戏,两人经常说游戏中的枪战、武打动作很刺激,想尝试尝试。一日,他们两人拦截一辆出租车,谎称去较为偏远的村子,到达后,张某强行将司机的车钥匙拔下,何某掏出弹簧刀威逼司机,索要现金,二人对司机拳打脚踢后,抢得现金800余元,用于上网挥霍。
(三)学校教育缺乏
学校教育缺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法制教育缺乏、二是学校对学生本身素质教育的缺乏和管理模式的混乱。有的学校对后进学生往往置之不理,使他们受冷遇。有的甚至借故将后进学生赶出校门,推向社会。这些学生产生自卑感后,常常破罐子破摔。在犯罪的学生中,后进学生占85%。其次,有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对学生德思想教育工作,致使有些学生一遇到不良环境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再次,学校对寄读生的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家长为使子女能考上大学,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升学率较高的学校读书,这些远离父母的学生在外寄宿,家长管不到,学校又不管。有些人在这个自由自在的小天地里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据有关资料统计,寄读生犯罪占学生犯罪的60%。
同时,很多学校一味的重视高的升学率,而忽略了法制教育,以至于很多未成年人犯罪时,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会触犯法律,而做出了悔恨终身的事。如郝某故意伤害案,郝某是初三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一日中午吃饭洗碗,其不慎将水洒到安某身上,安某对其不满,扬言报复。郝某并未向老师反映,而是私自买了把双刃弹簧刀用于防身。第二日,安某伙同几个同学闯入郝某寝室,对郝某拳打脚踢,郝某拔出弹簧刀刺入了安某的胸部,致安某失血性休克死亡。此案开庭时,法官讯问郝某“你明知安某要报复你,为何不向老师反映?”,郝某说“男子汉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又如陈某盗窃案,陈某生在一个经济宽裕的家庭,父母非常疼爱他,经常给他零用钱,在这样的优越条件下,陈某竟然在两年时间里,疯狂作案25起,盗窃亲戚、同学、朋友的财物总价值29000余元。在他的供述中说道“父母给的零用钱不够用,不好意思问家里要,我就想到了偷,我认为偷亲戚家的、同学的、偷朋友的钱不是犯罪,所以我专门偷这些人的钱。”当公安人员将其抓获,第一次对其讯问后,他竟然问:我可以回家了么?
(四)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犯罪道路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如赵某贩卖毒品案,赵某系某校高一学生,经常上网聊天,一次在网上认识了王某,从此经常和王某上网吧、逛迪吧。一日王某对他说:“抽一下这种特质纸烟,让你当一回神仙”。赵某抽了几口后,感觉云里雾里、舒服至极,从此迷上了海洛因,逐渐成为王某贩毒集团的骨干分子。又如席某故意伤害案,席某放学后推自行车准备走,旁边的刘某不小心撞了席某的自行车,刘某没向席某赔礼道歉,就准备要走,系某认为丢了自己的脸面,勃然大怒,一把揪住刘某的衣领,两人厮打起来,在厮打中,席某顺势在路旁捡起一块砖头不假思索的砸在刘某头部,致使刘某严重残疾。
三、未成年犯罪的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成年罪犯之所以,犯下严重的罪行,都是和从小没有得到良好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他们或者缺少必要的家庭关怀,或者缺少学校系统的德智体美教育,或者是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熏染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更有甚者就是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而混迹于社会,随波逐流,从而给家庭、他人、社会造成严重痛苦和危害。因此要减少和预防控制整个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完善立法体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在国外,对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司法程序很多都有专门的法律规制,美国于1899年就制定了《伊利诺斯州少年法庭法》1。制定这一法律,专门调整已满14岁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刑罚的种类、量刑的原则和刑罚的适用等,以及专门建立适用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非刑罚处置方法。我国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判程序予以特别规定,也在一些基层法院设立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但对未成年案件的司法程序仍没有做出详尽、全面的规范,笔者建议,应当从未成年案件的审判延伸到未成年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帮教,及未成年犯得社会归复,结合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特点,对未成年案件的司法活动进行全面的立法。
(二)强化家庭教育职能
基层政府组织如村委会、社区,可设立专门的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对辖区内的未成年人家长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父母应当主动地同孩子沟通,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家长培训学校,宣传家庭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使其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如: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同时,基层组织应当同当地公安机关配合,对辖区内未成年人的家庭信息情况应有所了解,发现家庭教育有不良的苗头应及时解决。
(三)发挥学校育人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要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爱国主义、法治等教育,如可聘请法制副校长,做法制报告,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出法治黑板报、建立法制宣传栏等活动,以此贾蔷学生德育、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要组织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参见社区义务劳动、参加义务普法等活动,以此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三是老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善于看到学生的优点,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更不能训斥、打骂,以免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形成叛逆心理,自暴自弃,产生不良后果。
(四)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犯罪
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同时政法部门应同文化、教育、团委、关工委等部门联合,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不健康的娱乐、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淫秽,营造一个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后 记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轻微到严重的发展过程,各种个原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何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将其降低到最低点,已不是单纯的一个教育问题,而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课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来关注,建立一个日趋完善的机制体系。总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实行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要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