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辣鼻子蒜辣心,辣子辣得无良心,辣了前门辣后门。”在我们村子里,这一句话家喻户晓。自己种,自己吃,自己拿自己熟悉的葱、蒜、辣子论事说理,使人觉得特别给力。由此及彼,亦是做文章的好素材……一个辣鼻子,一个辣心,一个辣嘴巴和肛门,大概是凡人的人,总多多少少都会有所体会的。
先说葱。我们村子里栽葱的人家很多,有的只供自己吃,不卖的;有的栽葱做生意,批零兼营;有时栽葱小赚,有时栽葱不赔;有时栽葱赚得多,有时栽葱折本;折本时,作务葱的功夫和时间都只能忽略不计了。
村子里的人常说:“谁再能,他一个指头剥不了葱。”意在劝人们做人要虚心一点,低调一点,谦让一点;不要逞强,不要逞能,不要太好胜,更不要霸道,万事万物以“平和”与“公道”为天理。
村里人还爱说:“猪鼻子插葱——装象。”乡党的话,可谓微言大义。它强调的不就是那个“本来面貌”和“实事求是”吗?是“猪”就是“猪”,是“象”就是“象”,这是正确的思想路线所要求的呀,谁若弄虚作假、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乡亲们就认为他的鼻子里插了大葱,想象着把满村子的大葱都插到满村子的猪的鼻子里去,以这种装象的场景,讽刺那些吓唬人的人,其实质仍是在呼唤求真务实和去走群众路线,在呼唤调查研究……
再说蒜。对蒜,乡人也有形象的思维和趣话:“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兄弟要分别,衣服都撕破。”本来是作为谜语叫人猜的,但它分明又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兄弟、姊妹们之间应该加强团结!否则,大家的衣服撕破了有什么好的呢?——真是寓教于乐了。不需要引申,几乎家家户户大门上用瓷砖砌成的那句话“家和万事兴”,就应该是它的注角了。
一个村庄,一个村民小组,一个单位,人人惦着这则蒜之谜语,和生荣,斗生祸,那么,平安的日子、致富的日子、幸福的日子“三位一体”还会难以办到吗?
最后说辣子。秦人发音不轻、咬字重,说话高嗓门的人多,粗粗犷犷的样子,既如此,粗鲁就有了粗鲁之美:“上面的器官”、“下面的器官”均被以“前门”、“后门”取而代之。诙谐是诙谐了点,粗鲁是粗鲁了点,但粗人自有粗人的价值观、是非观,他们一般都很看重做人需要拥有的良心与良知的极端重要性(比如呵护小辛辛的那位陈姓拾荒老人),就连夸张辣子这种蔬菜的极端之辣,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骂辣子辣得没有良心——他们拿“良心!”入题,把辣得过火或做人做事不该失去底线都点透了。直截了当的表达是:“做人要讲良心,不能像辣子一样。”在我们村子,老者常常这样对晚辈人说,后生们都懂。“辣子下饭。”这是父老乡亲们常吊在筷子上的话。“辣子一道菜。”这是陕西“八大怪”之一。吃捞面,不用辣子染红,不但嘴巴不答应,眼睛也不答应,缺滋味、缺颜色,嘟嘟囔囔再所难免。我倒是很同情嗜辣如命的人。有一位女乡党,如花似玉,但却因吃辣子引发疾病住院,经过三、五天治疗后,逐渐康复,出院时医生嘱咐道:“今后把辣子忌了。”不料她竟说:“不吃辣子,我活着还有啥意思呢?”被辣子扭曲的她,可能是近乎有辣癖的人了吧?不过,我总大胆地猜测:祖祖辈辈少见美食,众人一天三顿只能偏爱吃辣子,它的一个经济背景、社会背景、生活背景,恐怕还是离不开“穷”这个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原因吧?
俗话里面藏着民风——本分、友好、善良和富裕。“社会”是一部大书,“故乡”是它的重要章节。在大书和重要章节的字里行间,深藏着一个古老而年青的民族及其精、气、神,深藏着这个民族对未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