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孩子,总会让人觉得柔软和充满希望,父母本应是这世上最充满温情的代名词,家庭也本应是最能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地方。可是,一段时间以来各种“血亲残害”的新闻充斥着各大头条,从“狼爸”摔子事件到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开水烫头、鱼线缝嘴、跪碎玻璃虐待长达五年的贵州女孩小丽无不考验着公众的心理底线,人们不禁感叹:这世界到底是怎么了。
根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统计,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媒体总报道了大约300件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媒体又报道了129件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数字触目惊心让人痛心,孩子是最应收到家庭保护、父母关爱的群体,为什么会一次次的成为家暴的主要对象,家庭怎么会成为对孩子身体和心灵施暴的场所。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虎毒不食子”,动物尚且,又何况是已为父母的人呢?变态、暴力、残忍、冷血不足以表达人们愤怒的心情,大多数人想不通也接受不了,那些人当向孩子抬起施暴的手时,内心会是怎样的迷失,生存压力大、夫妻关系不睦甚至是对社会的不满种种,都不能成为施暴父母残害孩子、为自己发指行为开脱的理由和借口,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父母宣泄戾气的对象。然而,通过这一次次事件的披露,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受家暴事件总是要通过媒体的报道才得以让公众所知悉,才得以受到关注,才得以让孩子得到医治受到保护,不觉得这所有的“关爱”来的太晚了吗?贵州女孩小丽经受了父亲长达五年的非人虐待,难道社区、邻居没有人知道?某媒体曾评论道《小丽的痛是沉默者的耻》,痛斥冷漠的村邻、恶父凶残与善良者的沉默不无关联;虐童违法,当地政府等到激起公愤才有所行动,也恐亦难辞其咎,家庭暴力、儿童保护,不是家事而是国事、天下事,岂能习焉不察?需要医治的不仅仅是施暴的父母,还有冷漠的、怀着“事不关己”态度的众生。人性的缺失,社会要反思、政府要重视。
当然,我们在正视存在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只看见阴暗的一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舐犊情深的父母爱子之情也深深感动着我们,“捐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汶川雅安地震中为救孩子而自己丧命的母亲及所有从出生就给与我们无微不至关怀和照顾的双亲,都无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人与人之间需要温情,我们需要社会更多正能量的引导,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种温情在人与人之间无限量的扩大,让更多的人可以体会到温暖和幸福,生活还得继续,社会还得向前发展,我们终将老去,我们的下一代也将迎头赶上,我们有必要保护好每一个还未成熟的嫩芽。但愿,“血亲残害”的毒瘤可以被剔除,但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再有梦魇,能够健康、幸福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