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人民法院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责任重如泰山,前程任重道远。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人民法院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忠诚之心维护公平正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牢固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保证法院队伍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思想基础,是以忠诚之心维护公平正义的先决条件。因此,人民法院要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全体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廉洁意识,从而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崇尚法治、身体力行,热爱人民、敬业奉献,清正廉明、秉公断案,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投身司法实践中,牢记肩负责任,不负人民重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维护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维护公平正义的主要途径,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之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得到全面而严格的执行。人民法院要通过自己依法审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职权行使,维护法制的统一与尊严。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原则,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要努力使每一起案件的审判都符合法律的精神、人民的意愿,都能够汇聚法治的力量,维护公平与正义,促进发展与和谐。
司法能力始终是法官队伍公正司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像淳化这样的山区县,法官的整体司法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果畜强县、旅游强县、新型工业强县和生态名县”的目标要求,还不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任务要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以忠诚之心维护公平正义就要牢牢抓住司法能力建设这个“牛鼻子”,抓业务培训、抓制度管理、抓业绩考核,抓赏罚兑现,努力形成比学赶帮的提高司法能力的浓厚氛围,让每一位法官都能像宋鱼水法官那样辨法析理,公正裁判,逐步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办案质量叫得响的办案能手,不断提高案件的服判息诉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以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公正司法打牢坚实基础。
以忠诚之心维护公平正义应努力推进司法民主建设。司法民主始终是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坚持司法民主,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司法民主,在司法领域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司法的过程中应始终把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要不断完善、全面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贴近群众感情,倾听群众呼声,征询群众对裁判案件意见,满足群众对司法的需求。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淳化法院不断完善、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刑事案件人民陪审员参审率达95%以上;通过审判法庭和法制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军营”及征询庭审旁听群众意见等形式,法院的司法行为较好地把握了社情民意,真切地反映了百姓心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赞誉。
以忠诚之心维护公平正义应切实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人民法院文化是人民法院和法官在长期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以及相关物质表现的总称。在文化建设中,要更加突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法院文化的特点,通过开展读书月和读书心得交流等形式,营造读书提升境界的良好氛围;通过疑难案件研讨、法律专家讲座、审判技能比赛等形式,不断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使学习成为提高司法能力、推动公平正义的重要抓手,通过“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凝聚“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共识;通过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各项审判执行制度更能适应当前的国情、世情、案情,以制度的落实保证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目标要求在司法领域的实现。服务型法院文化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思想,把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通过开展“清风”行动,切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文化约束是一种软约束,一种无形约束,但却比法律约束境界更高。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 “厚德载物”精神尤为重要。要不断加强法官职业群体的职业道德修养, 始终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深刻领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道德情操,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胸怀献身人民审判事业,坚决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发生,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服务“三强一名”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