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绿叶,向来被作为希望和生命的象征。
秋日购橘,发现农橘在采摘果实时,常采取折断小枝的办法,毛衣针一般粗细的枝儿,上面竟缀着五、六个金橘和一簇簇叶子,据销售员讲,这种鲜活的质感,的确能够助销。我的意外收获是,拿了一枚枚绿色的橘叶,夹进正在阅读的书里,倒也收获了数量可观的书签。这种书签,直至干透,它的绿色也不退丝毫。我心里藏着的那份喜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美哉,书之签;妙哉,人之心。
(二)
2011年11月16日。这是普通的一天,又是不普通的一天。说它普通,是因为年年都有这一天;说它不普通,是因为今年的这一天,我家开始用空调机取暖了。从这一日开始,“温暖的冬天”变得富有实质意义了。
母亲没享受过空调。父亲正享受着空调。物质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也促使人在精神生活领域不断进步。我就在想,倘若母亲健在,现在父亲能享上的福,母亲也能享上。遗憾是有的,但更为欣喜的是,能替父亲和天下的老百姓庆幸和祝福:祖国的富有强大,是我们的福祉!
说一句唯心的话,一生关心别人总比关心自己为重的母亲,她在这个冬天里过得肯定也是特别温暖的。
生命的传承,说穿了,就是一颗爱心。
(三)
电视剧就是好。除了做饭和收拾家,就是看电视剧。下岗的妻子是电视剧迷。
她能看能讲,但不会编写。电视剧充实了她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既娱乐了,又被提升了。
文化兴国是一篇大文章。电视剧的生产和观看,只是这篇大文章里的几个句子。如此比喻,不知妥否?
有极少数人易患抑郁症,建议多看看电视剧来配合治疗,或许会收到奇效。
人生在世,困境常有,不想法子突围,可能会死路一条哩。
(四)
喂养热带鱼,那热带鱼抢吃购买的鱼苗儿,成为人们观赏的一道风景。两种生命,再加上人,简直可以说残忍得热闹。
世界上的事儿,什么时候冷清过呢?哲学这门学问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但是,我总反感在世界各地发生的战争,哪怕是局部的。我的反感,甚至是无条件的。“商量万岁!”这样不好吗?
热爱和平,人类天性。
(五)
“陕西人爱吃搅团是假的,陕西人不爱吃鱼也是假的。”
“再有钱的人,房子一买,也没钱了;再没钱的人,不买房子,仍是有钱人。”
“出门嫌人多,进门嫌人少。”
上面引述的三句话,其第一句告诉人们:鱼比搅团贵,营养价值比搅团高,吃起来比搅团香。在“爱吃”与“不爱吃”的问题上,反映出陕西人还是穷惯了。现在老陕能富一点了,所以,人们用筷子夹鱼时认为:鱼还是比搅团藏味。
第二句话大概是说房价太高,甚至高得离奇离谱,工薪族购房真是不容易(无职业者就早点收心吧),时常要拿命拼。这句话呼唤房价降下来的愿望,十分强烈。
第三句话不单单涉及计划生育问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少生了将近四亿人。一出一进,一多一少,世态人心尽在其中。我建议,计生政策人人平等很重要,此政策不可在权力和金钱面前低头,还是要有一根“高压线”过硬。
生活的乐趣,就是思索的乐趣!
(六)
某某县人民医院。某某县人民检察院。某某县人民政府……还有什么“人民邮电”、“人民公安”、“人民铁路”等等。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把人民群众顶在头上,这是这个政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捍卫政权的根本原因。
笔者在基层人民法院供职,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本质要求,就是全方位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七)
苦思力索而得之,前思后想而得之,修改润色而得之,这是“得之”之趣。我的“得之”就是我的倾诉和表达。
某陈姓文友有娇女二人,他对人说他有四个孩子,听者不得其解,待他详释,他却淡淡地只说他还有两本文学作品集出版。听者会心。老百姓爱说孩子是爹娘身上掉下来的肉,爱书而拿孩子作比喻,简捷、有力。一次,我还听得一位歌唱家把他的“唱声”比喻成他的孩子,抽象之美使人过耳不忘;该歌唱家果真著名。
以事业为生命的人,他注定是肯吃苦头的人。
(八)
小草是柔弱的,狂风却吹不倒它。
生长成一棵大树,但却仍有柔弱的品质,同样使狂风吹不倒它,不好吗?
至老,都有成长的能力,我心向往之。
(九)
麻雀是一种最普通的鸟。麻雀数量最大。我在街市上行走,我的前后左右都是来来往往的人,一旦稍有空地,麻雀就在哪儿飞起飞落,跳来跳去,觅食的它好辛苦、好大胆呀。
由麻雀联想到民生,是我思想和感情上的一种收获。
(十)
人说先入为主,能够举例的事是:我幼小时学说话跟着大妈的孩子把自己的母亲叫“娘”,这一叫竟再也没有改过来。母亲在世时很欣赏我,她说我在村子里找她时,总这样呐喊:“娘,你在哪里?——我在这里。”
现在谈及留守儿童问题,我便想起家人团聚的意义和不能团聚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