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上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王胜俊院长指出:“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是人民法院做好各项工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要求紧紧围绕“增强群众感情,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司法能力”这个重点,扎实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抓出成效。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群众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秦都区法院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等主题教育活动,认真实施“法官干警下基层、访民意、听民声”活动,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司法的人民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群众观念,创新司法为民机制,进一步密切法官干警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办案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联动解纷”转型、办案方式由“坐堂式”向“主动参与综治”转型、办案时空由“作息制”向“全时空制服务”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一、推行审务公开,增强司法民主。
推进审务公开,是党的十七大对人民法院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坚持司法工作群众性的重要途径。为此,区法院党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省委政法委关于人民法院应当公开的25项内容,重点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关注的执法问题,充分利用办公场所、网络、媒体等,不断加大各项审判业务向社会公开的力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此外,该院还建立了法律文书上网制度、案件办理情况查询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诉讼权利,促进法官干警公正、文明、廉洁执法。
大力开展审判工作“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活动和征询旁听公民对案件裁判意见和建议活动,积极探索审判工作“五进”的新形式和新途径,不断拓展征询公民代表意见的范围,提高人民群众知晓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司法民主,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深刻认识开展审判工作“五进”和征询旁听公民对裁判的意见和建议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严格按照上级法院统一部署和要求,思想上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力推动“两项活动”深入有效开展。去年以来,该院通过“五进”方式审理案件436件,同时,有163件案件在审理中征询了旁听公民的意见和建议,被征询意见公民人数达790人次。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是我国司法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近年来,法院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审判监督、案件调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陪审员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扩大陪审案件范围,创造和改善陪审条件。去年以来,人民陪审员共参审案件1737件,有效地缓解了审判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强了司法的人民群众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审判社会效果。
二、强化便民意识,精心打造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
一是从细化为民服务入手,加强立案“窗口”建设,扩建了立案信访大厅,完善了信访接待、诉讼引异、立案审查、立案调解和速裁、司法救助、案件查询、案卷移转、判后答疑等八大功能。从规范立案“窗口”建设向全方位服务群众多元化诉求转变,突出“服务”职能,开辟残疾人无障碍绿色通道,关爱弱势群体。针对辖区交通肇事案件激增的现状,由立案庭派驻合议庭在秦都区交警大队设立“交肇案件调解速裁庭”,向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及时化解交肇案件,解决群众纠纷。二是进一步规范立案工作,在立案庭印制、摆放近50种诉讼便民材料,供来访群众和诉讼当事人随时取阅。同时,积极推行节假日立案、上门立案、预约立案、邮寄立案、电话查询等便民措施,有效提高了审判效率,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三是在审判环节,建立健全了“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相配合的纠纷调处”联动机制和便民诉讼网络,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优势,大力开展送法下乡、巡回办案、就地开庭、法官进社区等专项活动,方便群众诉讼。把法庭搬到农村、社区、学校,使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民事权益保护,成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法庭”,试行家庭暴力案件“人身保护令”,增强民事审判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是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和社区矫治,做好对判处缓刑的未成年犯帮教回访工作;在辖区16所学校建立“法制教育基地”,讲授法制课、推进校园巡回开庭、选派法官担任法制副校长等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五是健全司法救助机制。立足民生,开通诉讼“绿色通道”,缓、减、免交诉讼费,落实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去年以来为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72.14万元。六是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坚持将信访工作作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平台;坚持院长接待日制度,推进联动化解信访机制,建立法院内部联动机制以及与政法委、信访等部门的联动信访体系,形成工作合力。推进领导包案工作,在涉诉信访积案清理活动中,院领导带头承担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化解工作。
三、创新工作机制,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与联络
为了进一步加强群众工作,方便群众诉讼,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延伸司法服务职能,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培养广大法官真心贴近群众、真情化解纠纷的为民情怀,增强法官做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司法公信力,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结合"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法官干警下基层、访民意、听民声”活动,以基层人民法庭和各业务庭为依托,在辖区12镇(办)设立审务工作站,在98个村(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对审务工作站和法官工作室的职责范围、工作方法、考核办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增进法官做群众工作能力,在辖区4个村(社区)开展“我做一周村官(社区主任)”活动。由院领导带队下农村进社区,送法律、送平安、送温暖。该活动共走访群众3700余户,召开座谈会30余场,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调处群众纠纷、解决群众困难20余起。
四、深入开展“大宣传、大走访”、“三为”等主题教育活动,畅通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沟通渠道
为了进一步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增强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的目标要求, 结合中政委部署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省高院安排的“万名法官干警下基层、访民意、听民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院开展了“为党旗增辉、为发展服务、为百姓造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以“三帮三问三带”为主要内容,深入辖区乡村、社区进行法制大宣传、民意大走访,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征求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全院干警进村入组,走家串户,在村委会、居委会、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与群众沟通交流,发放宣传材料,征求群众对政法工作和社会综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活动期间共发放宣传材料35200份,入户32000余户,入户率达65%。
同时,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走访、邀请视察、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等形式征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意见建议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与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的沟通,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为改进工作找准方向打好基础。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络。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宣传工作呈现多元化、立体化格局。在省、市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在辖区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同时充分发挥法院网的宣传优势,开展庭审现场转播、展现先进个人事迹、案例评析,大力弘扬典型,激励先进,全面加强法官队伍的思想、作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建设,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法院的工作,取得了关心、理解和支持。
近年来,法院在贯彻群众路线、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立场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在新形势下,司法领域的群众工作包罗万象、千头万绪,内容多、难度大、影响面广。这不仅对法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对法院群众工作理念、方法和模式的考验。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党的领导,紧密依靠群众,密切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不断探索,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作方法,打好群众工作的“组合拳”,群众工作一定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法院的社会功能、价值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